知識本身,而是語言溝通的間接性拖慢了我們互相理解的速度!”

蕭凌衝沒說話。他好像知道她想要說什麼了。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沒有興趣閱讀那些累贅的文字。

“你應該嘗試一下,在一個概念面前,在一個章節之前,問一問自己,他要告訴我什麼?他想表達的是什麼?然後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尤其在那些原本你就能感應到的抽象問題上,你感覺它,然後努力伸長自己理解的觸角,去抓住它!‘理解’的本質,是一種意識!”

蕭凌衝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即便他並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到了,是不是真的懂了,即便他甚至都不確定剛剛聽到的是否真的可以有效地應用於學習的實踐,還是僅僅只是一種猜想性的紙上談兵。可有許多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確實都在無意識的海洋裡若隱若現著;只有清晰地意識到它,才可以防止它在這片大海中不斷地下沉,才可以採取確實的措施防止被其所拖累。

他想到了一件事。

很多人都說,葡萄好吃,提子不好吃。但小時候的蕭凌衝,一直都是喜歡吃提子而不喜歡吃葡萄的。葡萄軟塌塌的,還那麼酸;而提子皮薄,果肉又緊實有質感。

直到高中前的那個暑假。

他不知道怎麼就買了串葡萄,還是那種最普通的紫色圓葡萄。

然後他發現自己活了十幾年了,竟然第一次發現葡萄這麼好吃,像是那種口感極其自然的果凍。尤其是口渴的時候,簡直就像是在咬一顆顆鮮活的果汁……

……對!口渴!其實,他以前不愛吃葡萄的時候,確實迷信什麼“一天八杯水”;而愛吃葡萄,則發生在後來發現不怎麼喝水也不會上火感冒之後。

再往後,他再吃提子都覺得索然無味了。

所以,不論是主觀的偏好,還是客觀的概念,“理解”的本質都是一種意識罷了。人們總是說,有很多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那也許只不過是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很難將感覺轉化成文字罷了。而很多看似易於表達的事情,也只不過是勉強地表達,終究還是不能代替直接獲取那個意識本身的感覺。

“等我醒了,我會試試看。”

“你最好把初中的課本先過一遍。因為你基礎薄弱,要先對以前原本應該學過的內容心裡有個底才行。”

“嗯。”

“對了,再補充幾句。你不能把數理化當成一項功課去硬著頭皮面對,你也不需要那些事倍功半的所謂努力。你只需要把抽象的思維融入你的日常生活,在任何事情上都能投注以邏輯性的關注。然後,你也不需要把數學和生活劃分出一條分明的界線,而是隨時隨地的都可以以一種隨意和放鬆的姿態去對和數學有關的一切加以閱讀。在經過一段時間對數學的關注之後,建立在已有的基礎上,你自然也會解鎖更多,就像如果你不經過第一個臺階,你就無法踏足第二個臺階。到時候,每看到一道題目,你所想到的,就不再是生硬的解題思路;而是在一個更高度視角下對問題本質的洞穿。即使你不能馬上獲得它,你也仍然感受到它,並且試圖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