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離心離德

心、德:心意,思想感情;心思想離散,行動不統一。指人心思不同,不團結。

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原以子之志,而乃曠以死事之義,其難濟亦已夫!唯能合其國之紀綱以救之,其可濟乎?”春秋時期,晉國內亂,公子嘉逃到齊國,公子魚逃到宋國。晉國討伐逃到齊國的公子嘉,同時向齊國借兵攻打逃到宋國的公子魚。齊國派鮑叔牙率兵支援公子嘉;宋國則派華閱率兵支援公子魚。雙方都請求其他諸侯國協助作戰。衛國派遣閻明前去協助公子魚;魯國派遣叔孫豹前去協助公子嘉。兩方四路大軍對峙起來。公子魚想除掉公子嘉,說:“兩個使臣合謀殺掉自己的國君,請殺掉他們!”華閱說:“殺死使臣,是背離原國君的意思,無異於大逆不道。殺死他們不能算勇敢,收納逃亡的人也不算仁愛。我聽說,用仁愛之心對敵,敵人就會喪失鬥志。”於是,雙方各自駐紮在兩個地方,都不前來交戰。不久,公子嘉的弟弟公子壬出城追趕自己的哥哥,被公子魚軍隊俘虜。宋國和衛國又互相配合攻打晉國。魯國的叔孫豹率軍攻打陽地,齊國的鮑叔牙率軍攻打朝歌。

作謂語、定語;指人不團結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後,晉國內亂,公子嘉逃到齊國,公子魚逃到宋國。晉國派使者請求齊國協助抓拿公子嘉,齊國同意並派兵攻打陽地。宋國派華閱迎擊。由於雙方使臣心意相通,互相配合行動一致,使宋國、衛國軍隊大敗而歸。

662.德薄才疏

德:德行,品德;薄:淺薄;才:才能。德行不足,才能也很淺薄。

明朝時期,監察御史桂芳奉命去東川(今四川三臺)赴任,途經梓州(今四川三臺縣),到了州學,看到學官周鑑之德才兼備,就把原來答應皇帝到東川之後推薦他做官的話忘掉了。州學的同學對桂芳說:“周鑑之德薄才疏,你為何不舉薦他?”桂芳回答:“人各有志,你們不要拿財迷心竅。”

作謂語、定語;指德行和才能都很淺薄。

663.疏不間親

指關係親密者不會受到疏遠者的離間。

源於《韓非子·說難》。在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想方設法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殺後,重耳和夷吾兩位公子也被迫逃亡。申生的弟弟重耳在流亡期間,一直受到晉獻公的追殺。一次,晉獻公派兵去攻打重耳,重耳沒有辦法,只好逃到一座荒山上去躲避。這時,他的大臣介子推跟隨著他,不離左右,為他保駕護航。在荒山上,介子推為了給重耳充飢,便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吃。重耳十分感激,發誓將來一定要報答介子推。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是為晉文公。此時,介子推已經帶著母親隱居山林。晉文公派人去請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卻不願意。晉文公想用放火燒山的方法逼介子推出來,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燒死在一棵大樹下。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將那棵大樹砍下來做成木屐穿在腳下,每當他穿著這雙木屐走路時都會感嘆:“悲乎,足下!”意思是我真是悲傷啊,我的腳下!後來,“足下”一詞逐漸演變成了對對方的敬稱。

形容關係親密者不會受到疏遠者的離間。同時也可以用來比喻親密無間、情深意重的人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和破壞。這個成語還可以用來提醒人們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挑撥離間,以免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664.親痛仇快

做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只顧讓親人 痛苦,仇人高興。一般指製造禍害給親人和自己人,而又讓敵人得益。

成語相關故事:

故事一: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權傾一時,官府中的屬員對他既恭敬又畏懼。他的一個門客叫季孫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