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生死存亡
生存和死亡,形容事關重大或形勢極端危急。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在吳國受盡凌辱,但他不忘復國之志,刻苦自勵,臥薪嚐膽。經過長期的準備,越國終於在勾踐的帶領下打敗了吳國,實現了復國之夢。這就是生死存亡的典故。
形容事關重大或形勢極端危急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例如:“這個問題對公司的生死存亡至關重要,我們必須認真對待。”
522.亡命之徒
逃亡的人,也比喻不顧身家,不怕危險的人。
源於《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曾經率領秦軍攻打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坑殺了趙卒四十萬。隨後,趙國的邯鄲被秦軍包圍,眼看就要被攻破了。這時,趙王派了平原君去秦國求和,同時請求分出六個城池給秦國作為講和的條件。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向大家宣佈了這個訊息。這時,有個人名叫毛遂的站了出來,他自告奮勇地要求陪同平原君一起去秦國談判。平原君見毛遂只是個無名小卒,便不肯答應。可毛遂一再堅持,平原君只好讓他一起去。
到了秦國後,毛遂憑藉自己的勇氣和口才成功說服了秦王放棄了進攻趙國。平原君見狀,對毛遂刮目相看,並打算將他留在趙國重用。可毛遂卻拒絕了,他說:“我是個亡命之徒,只求能活命就足夠了。”
形容那些不顧身家、冒險犯難的人。在使用時,我們可以搭配一些修飾詞來強調其程度,例如“瘋狂的亡命之徒”、“不計後果的亡命之徒”等等。另外,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比喻某些人的行為不顧後果,如“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成為亡命之徒”。
523.徒勞無功
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任何收穫。
《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魯國得不到重用,他為了討好國君,便天天拿著掃帚去打掃宮殿的臺階。國君明知其意,卻毫不理睬他。後來,這個人轉而討好國君身邊的人,結果還是沒有任何效果。他為了得到國君的青睞,每天起早貪黑地去打掃宮殿的臺階,卻始終得不到機會。這就是“徒勞無功”的由來。
形容那些付出了努力但並未得到回報的情況。例如:“他為了這個專案付出了很多,但最終還是徒勞無功。”
524.功成名就
功業建立了,名聲也有了。一般指做官做事有成績,有名譽。
古時候有個人名叫範睢,想要有所作為,卻又時運不濟,投靠到魏國大夫須賈門下。須賈懷疑他跟齊國私通,帶他一起到了齊國。範睢在那兒吃了不少苦頭。後來他逃到秦國,秦昭王很欣賞他,封他為相,以後又幫助魏國攻打齊國,逼得齊王自殺。魏王以為範睢的功勞大,重重有賞,卻不知道範睢早已調到秦國做相了。
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525.就地正法
在犯罪的當地執行死刑。
明朝時期,有一個人到洛陽去趕集,由於違反了當地的禁令,被官府抓了起來,準備在當地執行死刑。行刑時,他哀求劊子手讓他寫一篇懺悔書,劊子手答應了。他寫完後,又懇求讓他再念一遍,不想念完之後,劊子手卻說:“你真是就地正法了。”
描述罪犯在犯罪現場被執行死刑的情況。
526.法不責眾
在集體行動中,如果違法的人只是少數,不易追究他們的責任;如果追究只會引起大多數人的不滿和抵抗。這個成語強調了對多數人的尊重和對少數人的寬容。
明朝時期,有一個小村莊的居民經常偷竊鄰村的莊稼。鄰村的村民們非常生氣,於是他們集體前往小村莊,要求賠償。然而,小村莊的村民們一致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