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增磚添瓦

增加磚塊添上瓦片,比喻為某個事情或專案做出貢獻或提供幫助。

在古代,有一個建築師帶領他的弟子們建造一座宏偉的寺廟。這個建築師非常有才華,但是他的弟子們卻沒有什麼經驗。弟子們總是問建築師各種問題,但是他總是回答說:“增磚添瓦。”

有一天,一個弟子問建築師:“師傅,我們已經在添磚加瓦了,但是這座寺廟什麼時候才能建好?”建築師回答說:“只有你們不斷地添磚加瓦,才能建好這座寺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透過不斷地努力和貢獻,才能完成一個偉大的事業或專案。

在這個專案中,每個人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真是增磚添瓦啊!

雖然這個工程已經完成了,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增磚添瓦,不斷完善它。

雖然他的貢獻不大,但是他仍然在增磚添瓦,為這個專案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512.瓦釜雷鳴

瓦釜:用泥土燒製而成的鍋。雷鳴:像雷聲響。用瓦鍋作樂器,發聲洪亮。比喻庸碌無能的人得到重用,威風一時。

古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淳于髡,他口才很好,善於辯論,因此得到齊王的賞識。齊王讓他做大夫,但他口才雖好,卻並不懂兵法。一天,齊王派淳于髡去趙國請求救兵,幫助抗擊燕國軍隊的進攻。淳于髡拿著國書,身佩寶劍,向齊王告別。齊王覺得淳于髡沒有真才實學,就讓他用泥做的鍋代替瓦鍋演奏音樂。淳于髡覺得十分難堪,但還是服從了命令。演奏時,他故意使聲音洪亮,讓士兵們都能聽見。演奏完畢,淳于髡說:“臣剛才聽到瓦釜雷鳴的聲音,這是吉祥的徵兆。現在趙國已經向我們求援,說明趙國已經有了準備。因此,我請求大王趕快發兵。”齊王聽了他的解釋,馬上派兵援救趙國。

比喻無才者得到重用或庸碌者得到聲勢。例如:“他雖然能力平平,但因為會討好上司,竟然被提拔為部門經理,真是瓦釜雷鳴啊!”

513.鳴冤叫屈

申訴冤屈。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於是乎就有人上條陳,參閣老,一面在大堂上鳴冤叫屈。”

楊朔《漁笛》:“郭慶春同宋成站在人圈子跟前,怎麼也想不起剛解放那年的情景,反倒想起‘文化大革命’被押在縣裡鬥爭的情形,一肚子委屈,想跟群眾訴訴,就是張不開口,只能鳴冤叫屈。”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申訴冤屈。

清朝時期,某縣有個農民名叫郭慶春,因為與地痞宋成一起參加賭博,被抓到官府後蒙冤受屈。在大堂上,他想起“文化大革命”被押在縣裡鬥爭的情形,一肚子委屈,想跟群眾訴訴,就是張不開口,只能鳴冤叫屈。

514.屈身辱志

委屈自己的身份,使自己的志向受到屈辱。比喻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而做出一些委屈自己的事情。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顏斶的人,他自幼聰明好學,但家境貧寒。齊宣王召見顏斶,讓他住在離自己很近的地方,顏斶卻不願意,屈身辱志地要求齊宣王說:“讓我住在靠近大王的地方,那是讓我接受恥辱;而讓我住在靠近百姓的地方,那才是尊重大王。”齊宣王無言以對。

形容那些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做出一些委屈自己的事情的人。例如,為了獲得某個職位,不惜降低自己的身價去巴結上司;或者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惜付出很大的代價,即使受到別人的冷嘲熱諷也不在乎。

515.志同道合

人與人之間,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一致。

在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兩位謀士郭嘉和荀彧都是才華橫溢、志同道合的人。他們一起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