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部派 (第1/2頁)
義淨傳:飄著飄著到印度 笑面易珩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末羅瑜的兩個月裡,義淨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了部派的差異。
對部派的差異,義淨最早是在讀法顯所寫的《佛國記》中有所感受。
在《佛國記》中,法顯對公元五世紀初期的印度社會狀況、民情風俗、佛教發展及山川地理等均作了較為詳細生動的記述。
義淨讀《佛國記》時還很小,但他還是能夠感受到印度的佛教與中國的佛教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在末羅瑜待的時間比較短,義淨找到的寺廟和僧人團隊成員並不多。
在通關文牒手續辦好的同時,義淨也和當地的僧團成員進行了一些交流。
義淨將重點放在交流部派差異上。
“義淨律師,請問你們大唐皇朝的僧人組織模式,和我們這裡的差別大嗎?”
一位僧人問道。
“有一些差異.”
義淨回答,“事實上,我們大唐皇朝的僧人組織模式本身就存在不少差異.”
“差異很大嗎?”
另一位僧人問。
“差異確實挺大的.”
義淨回答,“我這次出來才發現,有不少佛逝國的人所認識的我們大唐皇朝,其實只是我們大唐皇朝的南方,嗯,有些像我們魏晉南北朝時南朝的那些土地上的情況。
北朝的情況,好像佛逝國的很多人根本就不瞭解。
佛教傳入我們國家的渠道,有從吐蕃那邊傳入的,也有從西北透過草原傳入的,還有從大海傳入的,這些傳入渠道不同,大家理解和認同存在較大差異,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那我們和佛逝國呢,您感覺差異大嗎?”
有僧人看著義淨追問道。
“嗯,有一些差異。
但因為我在佛逝國只待了半年,在這裡到總共才四五十天,看到的地方不多,很多事不敢判斷.”
義淨回答。
“是的,其實這種現象很能理解.”
一位高僧回答,“我聽說,這種差異在佛陀去世之後很快就出現了。
大約在佛陀涅槃一百多年之後,有比丘要求教團承認大天五事,結果,有的贊成,有的反對.”
“嗯,那應該是佛教第一次分化吧,分為了贊成大天五事的大眾部和反對大天五事的上座部.”
李谷一為僧人回應道。
“這種部派分化,佛陀應該是知道會出現的.”
又一位僧人說,“畢竟,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佛教傳入的地方理解和接受佛教的程度來確定佛教的發展。
只是我聽說的不是大天五事,而是有古印度東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條戒律這一主張,這種主張被簡稱為十事。
其他的和上面一樣,有的說十事是非法的,以教團耶舍為首之諸長老比丘為代表。
也有的認為十事是正確的主張。
嗯,如剛才所說,僧團分為了兩部,一部為大眾部,一部為上座部.”
“是的,很多人將這稱為根本分裂.”
義淨說,“我以前聽說過一點。
據說,這兩部各自發展,後來又有了更多主張上的分歧,逐漸分成了十八部,也有人說分成了二十部.”
“我們這裡是主張分為十八部的.”
一位僧人說,“從印度向南傳的,多數認為分為了十八部,而從印度向北傳的,往往認為分為了二十部.”
“二十部主要是增加了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一位僧人補充道。
“是的,這種分裂,為了區分此前的根本分裂,有人將它稱為枝末分裂.”
又一位僧人也說。
“這種表達挺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