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淨說,“我們彷彿看到了一棵樹.”

“是的,二十部派的說法裡,大眾部共分為九部。

按十八部派的說法分為七部,他們分別是一說部、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主部。

這些部派往往因所強調的某種主張或者所在的位置而命名。

比如,一說部主張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無實體。

而出世部則強調世間法但有假名,出世間則皆是真實的。

很多部派是慢慢生髮出來的,比如,多聞部是從雞胤部中分出來的,制多山部是從說假部中分離出來的.”

一位僧人對部派特別熟悉,很熱忱地向義淨介紹起來。

義淨最開心的就是能夠多聽多學,默默記錄。

這種記錄中,義淨髮現,部派最好放在地圖上來展示,而不是畫成一棵樹。

義淨將他的這個發現告訴了那位僧人,那位僧人很開心。

“你說得太對了!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看到,根本二部分裂之後,上座部不斷向喜馬拉雅山脈一帶挪動,又分出了很多部派來。

比如說一切有部、雪山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住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等.”

僧人一口氣將所有的部派說了出來,義淨有些應接不暇。

“說一切有部?”

義淨追問道。

“是的,這一部派主張有為法和無為法等一切法都有實體,也有人叫他們說因部.”

僧人回答。

“我在佛逝國聽到過一個詞,叫根本說一切有部?”

義淨問道,“那是不是說,根本說一切有部是在說一切有部之前形成的部派?”

“剛好相反.”

那僧人答,“根本說一切有部其實是在說一切有部之後才有的說法。

嚴格來說,它實際上也就是上座部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

佛滅後四百年初,說一切有部復分出經量部,又作說轉部,唯依經為正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援據,以經為證.”

“原來是這樣.”

義淨讚歎。

“其實,在說一切有部裡分出的化地部比較有趣,它是由一個名叫化地的婆羅門組建,因為他出家得了阿羅漢果,弟子相承,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了。

在後來,化地部中又分出了一個部,叫法藏部。

這法藏部也是取了一個人的名字,不過,他不是後來的弟子的名字,而是取的神通第一目犍連的弟子法藏的名字來命名。

這一部裡,共分了五藏,分別是經、律、阿毗達摩、明咒和菩薩本行事.”

那位僧人繼續介紹道。

義淨聽著,覺得好像有些支離,但他大概聽明白了,原來部派的區別,首先是在是否要在釋迦牟尼佛的主張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提升,然後才是根據各自的側重而進一步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