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你再出家吧 (第2/2頁)
義淨傳:飄著飄著到印度 笑面易珩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都是各種各樣的應酬。
那位學者聽了高僧的話,沉默了一下說:你再出家吧.”
慧智禪師聽了,沉默良久,對善遇法師道:“我們當年在神通寺,是覺得山林之中缺乏利益眾生的路徑,於是選擇走出大山,來到了咱們的家鄉,在土窟寺落腳。
現在,您後悔了嗎?”
善遇法師笑了:“倒也不能說後悔。
咱們不到土窟寺來,估計總會惦記著,如果走出大山,就能更好造福人們這件事,根本無法安心修行吧?!只有經歷過了,才能明白,原來我們所追尋的,佛經中早已告訴我們,而我們因為缺乏足夠的體悟,才總是在外求啊.”
慧智禪師雙手合十,不再多說。
在一旁隨侍的義淨當時聽了,對“你再出家吧”幾個字印象特別深刻。
才十一歲的他,第一次明白,出家並不是剃光那三千煩惱絲,而是從內心到行動都朝著出離煩惱不斷努力。
否則,你無論身在哪裡,你都難以做到清淨。
義淨將這個想法在後來悄悄向善遇法師表達了,善遇法師很欣慰義淨的穎悟,囑咐慧智禪師對義淨用心培養。
慧智禪師也是這時候對這個叫張文明的小沙彌增了幾分留意。
大約這時候開始,義淨的法名已經逐漸在善遇法師和慧智禪師的交流中逐漸成行。
只是,這時候的義淨尚不能確定是否能取得度牒,自然也就暫時秘而不宣了。
善遇法師不久之後去世了。
去世的時候,義淨很傷心。
畢竟,從他七歲開始,他差不多就跟在善遇法師身邊了。
善遇法師教他識字斷文,更讓他跟在身邊,讓他逐漸開始懂得待人接物的規矩。
善遇法師博學多聞,深得僧俗的欽佩,義淨是認識得最清楚的。
而且,善遇法師寫得一筆好字,讓人們總是讚不絕口。
善遇法師寫的字,有著張旭草書的瀟灑,也有著鍾繇楷書的端莊,寫的篆書更有著讓人欽佩的金石氣韻,義淨盡管很小,但聽著別人的誇讚,總忍不住跟著歡喜不已。
義淨的爺爺和父親當年將義淨送進土窟寺,正是覺得義淨的才華出眾,只有跟在善遇法師這樣博學多能的大德身邊才能不埋沒了義淨的聰慧。
而義淨也著實在跟隨善遇法師當侍者的時候,不斷接受著善遇法師的陶育,從小便老成持重,嚴於律己,待人謙恭有禮。
再加上聰慧,往往過目成誦,也由此得到了善遇法師更多的指導。
只是可惜,在義淨十一歲之後,善遇法師就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於是將繼續指導義淨的任務轉交給了慧智禪師。
義淨十二歲那年,善遇法師去世了,義淨自然悲痛。
悲痛之餘,義淨更嚴格地遵守了善遇法師的告誡,不敢耽情於詩詞歌賦和雜史,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精讀佛教經典上。
與此相應的,義淨也對參與會見各種大官達貴和社會名流等事,能避開儘量避開。
“你再出家吧!”
善遇法師和慧智禪師聊天時點明的這句話,讓義淨知道,與其將時間和精力大量用於世俗的應酬,不如專心致志學好佛教經典,領悟透徹佛教經典中的種種智慧。
善遇法師去世之後,義淨變得更加勤奮刻苦,也更加專心於佛教典籍的研讀,只在必須會客的時候出面,像今天這樣,明明知道會客必然會面臨應酬,依舊不管不顧地趕去,只為了儘快見到慧智禪師,很少見。
義淨又一次感覺自己回到了十一二歲那個年齡,而他知道,他感受到了使命召喚一般的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