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大家還在驚歎的時候,義淨繼續介紹起了《法華經》來:“《法華經》是這部佛經的簡稱。

它的全稱是《妙法蓮華經》。

根據佛經的記述,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晚年時所宣講的佛教教義。

至於《法華經》裡的內容,我聽恩師曾經介紹過,《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發現很多修行人根本就不相信他們自己也能成佛,甚至認為自己不配成佛,因此,他們只將自己的目標定在成為阿羅漢,實現涅槃就行。

殊不知,熄滅慾望和煩惱之火,只是解決人生最基本的痛苦,並沒有達到圓滿覺悟。

而只有人成為圓滿覺悟的人,也就是成為佛,才能永遠不痛苦。

換言之,《法華經》最大的作用就是,它明確告訴所有人,無論貧富,也無論貴賤,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圓滿覺悟的佛,我們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而不是止步於阿羅漢這一層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最終成佛啊,念那麼多《法華經》,有用嗎?"杜氏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是的。

“義淨笑著看了看眾人,繼續回答,”《法華經》給我們提示,我們所有人都有機會成佛,但並不是所有人最終都能成佛。

即使恩師,現在已經轉《法華經》超過一萬遍,也未必能成佛。

但有一點得到了驗證,這就是剛才各位檀越好奇的問題:恩師真的在寫《法華經》的時候感得舍利了嗎?貧僧可以為恩師作證,此事斷無半點虛假。

“”如何能證明無假?“崔氏刁鑽地追問道.”

確實不好證明,也沒有必要證明。

“義淨淡淡笑著回應,”此事真實,信者必信,不信者,你就是以性命為誓,你覺得他們就會相信?貧僧之所以相信恩師,是因為貧僧幾十年跟隨恩師,目見耳聞,心知恩師不是貪慕榮華富貴之人,更不會故弄玄虛。

佛教向世人宣傳做人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而佛教對僧人的要求遠遠不止這五戒,而是細緻入微地根據僧人的修行進度,不斷追加了戒律。

如貧僧這般受了具足戒的僧人,最基本需要遵守的佛教戒律就有兩百五十條上下。

舍妹在泰山腳下一個尼姑庵內修行,所秉持的戒律三百有餘。

恩師對弟子言傳身教,弟子一直在不斷跟隨修正自己的言行不妥之處,不斷鞭策自己做好僧人的本分,哪敢連最基本的做人五戒都破戒呢?“崔氏不再言語。

他心裡清楚,僧人的氣象莊嚴,並非凡俗之人可以比擬,這種莊嚴的氣象,並不是僧人想要裝就能裝出來的,而是需要日復一日養浩然之氣而成。

作為儒家弟子,他在研讀《孟子》的過程中,對孟子所言養浩然之氣也略有心得。

心中坦蕩、心懷天下之人,才能讓浩然之氣不斷升騰.”

那也用不著每天都讀《法華經》吧?讀那麼多遍,有用嗎?“貝州刺史忍不住追問.”

佛家講究一門深入。

貧僧的另一位恩師善遇法師在示寂之前,諄諄教導貧僧要專注於佛經,不必浪費寶貴的生命向外弛求。

貧僧在恩師的督促下,最近十五六年不斷深入研讀佛教戒律,讀任何經,必定想到佛教戒律,做任何事,必定想到佛教戒律,儘管現在對佛教戒律仍有不少困惑,但總體上來說,這種一門深入的功夫,讓貧僧受益良多。

恩師選擇轉《法華經》,應該也是這個考量吧。

“”讀那麼多遍,真的有用嗎?“杜氏鍥而不捨地追問.”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義淨微笑看著杜氏,”恩師轉《法華經》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