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超過一萬遍 (第1/2頁)
義淨傳:飄著飄著到印度 笑面易珩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慧智禪師見義淨回答崔氏的話有所猶豫,明白義淨在不知道對方身份的情況下,怕言語唐突,於是笑著告訴義淨:“這位崔大人對京師長安很熟悉,你對慈恩三藏的瞭解可能比他少.”
然後轉頭看向崔氏,問道:“崔大人恐怕曾經見過慈恩三藏吧?”
那位儀表堂堂的客人微微一笑,很淡然地說:“跟隨紀王,哦,也就是現在的荊州都督曾經去拜見過.”
義淨一聽,再看了看崔氏坐在最上首,心中瞭然。
怪不得貝州刺史竟然那麼謙卑地坐在最下首,原來這崔氏可是當今皇上弟弟的親信。
這位紀王,母親韋貴妃,在唐太宗李世民身邊也算是身份地位不錯的。
他從小也算勤奮好學,精通文史和天文曆法。
他很清楚,自己的母親韋氏是唐太宗為了拉攏權貴而納入後宮的,他能夠安享王爺的美好日子就應知足了。
因此,他選擇遠離朝廷紛爭,過著逍遙王爺的日子。
當然,這位紀王可沒有想到,在崔氏談完這些事情後幾年,隨著武則天掌握朝中局勢,紀王好巧不巧地被貶官到了貝州擔任刺史。
而二十年後,他的兄弟李貞會掀起反抗武則天登帝的八王之亂。
紀王儘管分析說他們叛亂不可能成功,但並沒有對武則天檢舉揭發李貞他們試圖發動叛亂的事情。
當他們的信被找出,李慎差點被處死,最終在行刑前被改為“虺”姓,流放巴州,死於途中。
紀王的孩子們,女子的命運還算好,男子幾乎無一倖免地被處死。
其中命運最好的女子,就是紀王的兒子義陽王李琮的女兒。
她的外公也是李淵的孩子,舒王李元名。
這位皇家後代嫁入崔家,併為崔家生下了一位在歷史上註定會留下一個淺淺痕跡的女子——崔氏。
這個崔氏在貝州武城一帶長成之後,嫁給了杜審言的兒子杜閒,而這個杜閒就是後來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杜甫的父親。
杜甫他們後來敢提及家族的過往,還是因為神龍元年(705)恢復李氏王朝的統治後,李慎得以恢復姓氏和官爵,陪葬於昭陵。
這時候和義淨談起過往的崔氏,是當地特別著名的名門望族成員,儘管他在家族中並不是特別顯赫,但架不住崔家在北魏時便是和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的四大家族之一。
到了唐朝,崔家共出了23人為宰相,以至於曾出現過一個公案:據說,唐文宗時,有官員在修訂《氏族志》時,根據名望把崔氏列為第一。
唐文宗得知後大怒:“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位?!我李氏貴為天子,難道還比不上他們崔氏?!”
所以,《氏族志》後來被下令改為李氏第一,皇后的氏族長孫氏列第二,崔氏列第三。
面對這位崔氏的自我感覺良好,義淨報以淡淡一笑,合掌不語。
慧智禪師心裡清楚,義淨對攀龍附鳳這種事沒有興趣,於是轉了話題,拋給義淨道:“崔大人今天來,問我到底讀了多少遍《法華經》,《法華經》有什麼好,讀這麼多遍《法華經》有什麼用?還有,我寫《法華經》感得舍利是真的嗎?你既然來了,你來試著回答回答?”
義淨躬身回道:“敬遵師命.”
崔氏剛想吹噓一下自己和玄奘法師曾經見面的感受。
儘管崔氏家族富貴繁榮,他也是見過世面的,但他跟著年少的紀王,穿行在那深達十進的大慈恩寺中,還是有過一些衝擊的。
最大的衝擊還是那數不勝數的名人墨跡。
其他人求都求不到的墨寶,在大慈恩寺裡隨處可見,所有人都似乎視若無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