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時間順序,把本章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2020年4月30日,這部分主要寫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發生在上課的時候。

關鍵詞有三個,“基因突變”“源頭”“畏懼”。“基因突變”是用來引出“源頭”的。“畏懼”是慕正光面對“源頭”時的感受。

第二件事發生在放學後。

本章裡有一句話,“志同道合的摯友啊,我終於又要見到你了”。慕正光把徐縈則看為志同道合的摯友,這一點絕對是有根據的。

第一個根據,“他感到好奇,種豬骨的名字。他把這一疑問說給縈同學聽,同學拿著他的疑問詢問阿姨,阿姨說那是豬寸骨”。如果兩人的關係不好,慕正光不會問這個問題,徐縈則也不會轉述他的問題。

後面的貓的數量的問題也能證明這一點。圖5-4有多少隻貓,這個問題不是對誰都能問的,要是問了無關緊要的人,不僅得不到準確答覆,甚至有可能被嘲笑。徐縈則問慕正光這個問題,雙方都把對方視為摯友。

紙條一事主要表現的不是交情,而是徐縈則所說的直覺和默契。直覺比較抽象,這裡不再說,主要說默契。原文:“默契”二字說起來簡單,但這是建立在對對方的瞭解之上的。

第二部分,2020年5月5日,這部分主要寫了四件事。

“星球晝面,黎明破曉時分……乃至於路燈的光、手電筒的光,都消失不見”“帶著謎團的黑暗,讓生命的走向愈發離奇……長達十天、二十天,將會帶來滅頂之災”,這五段話是旁白,表明“暗”的範圍和效果。

第一件事,對黑暗的探索。

慕正光醒後,最先感受到的是天黑。緊接著,他做了五件事,開啟手機、開燈、開啟臺燈、拉開窗簾、撥通電話。

看不見光,可能是因為世界中沒有光,也可能是因為眼睛有問題。但是撥通電話沒有聲音,這就證明了手機也有問題。

做完了這些事,這個的結論是,“手機、電燈、檯燈、世界,都不正常,眼睛,應該是正常的”。雖然比較牽強,但相對容易讓人接受。

第二件事,在黑暗中寫字。

先放上原文:歪歪扭扭的文字隨意、散亂地躺在紙上,傳達出最嚴肅的資訊、最深刻的感情,那些句子像訣別、像祈禱、像悼詞、像許願。

接下來,從原文中找出依據,看一看為什麼這些文字隨意地躺在紙上、為什麼這些句子像訣別……

“在黑暗中握筆、寫字,在恐懼中思考、回憶,這都太耗費人的精力”,這就能說明為什麼文字歪歪扭扭。

“在草稿紙上寫下他認為的重要的人的名字,名字下方,是告別的話,話中,有諸多往事”。假如“暗”永遠不消退,人們感到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這時所寫的告別的話,能不能視為訣別?這時所寫的諸多往事,是不是像寫給自己的悼詞?至於為什麼“像祈禱”,那就更容易理解了。在這麼危險的時刻、在這麼極端的環境裡,人們會把希望寄託在何處?

“像許願”也不再多說,在生命最後一刻,寫一寫給別人的祝福,寫一寫自己的遺憾,這些內容都可以“像許願”。

文中寫得很簡單,只有十二個字,“像訣別、像祈禱、像悼詞、像許願”,但這十二個字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也不是作者為了湊字數、湊格式亂寫的。

雖然文中沒有直接說明慕正光到底在紙上寫了什麼,但是間接說明了,這就要提到第三件事了。

第三件事,慕正光和徐縈則見面。

這件事的發生以及之後兩人的對話,都能證明兩人是志同道合的摯友。由於前面已經證明,這裡不再重複。

“你是不是也對人生做總結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