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到了評審那日,才是讓京城上下真正驚詫的時刻。

使團並未如眾人所預期那般,將人選交由朝廷遴選,也未設太多繁複儀節,而是親自出面,在京郊親設考場,由幾位異國先生與隨行的助教組成評審團,親自為那些懷抱希望的少女們一一道來,逐一面試、評議。

這訊息一出,朝堂一陣錯愕。

“這……不是該由朝廷挑人,再報上去,由他們篩選嗎?”

“竟然連名冊都不需?”

“太不守規矩了!”

但也有人低聲勸解:“這不也公平了?若是真才實學的姑娘,未嘗不能憑自己爭得一席之地。”

於是,最初的反感很快被熱切的期待所取代。

王公貴族們紛紛轉變策略——不再只靠暗中打點和鋪張裝扮,而是動員起整個家族的資源,讓自家女兒以實力上場。

考場設於京郊棲霞原上。

那日天未亮,京中各大府邸的馬車便如潮水般湧出城門,沿著官道向東而去。許多貴女皆盛裝出行,身著精緻襦裙、綴以家紋絲線,頭戴簪花高髻、佩戴祖傳玉器,每一步都宛如走在春日宮宴之中。

“聽說安洛親自坐鎮,”有貴女低聲與同伴耳語,“若能讓他記住一眼,也許名額就穩了。”

“我聽說他喜歡簡潔衣著,所以我今日特意穿了素色直領衫裙,去掉了華麗花紋。”另一人認真回答,眼神卻直盯前方,絲毫不掩野心。

她們一邊說著,一邊踮腳看遠處的評審大帳,只見那是好幾頂臨時搭建的帳篷,十數名來自世外之地的使團成員端坐其間,穿著素淨、動作嚴謹。他們的身旁帶著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很是神秘不知作何用途。

有人突然道:“你們快看,那是柳家三娘子,她真的來了!”

果然,馬車下一位身穿青絲紗裙的少女緩緩走下,步態端穩,正是權臣之女柳懷瑤。她一現身,便引得一圈側目。

“連她都來了……看來這場評選,比想象中還要激烈。”

貴女們紛紛攥緊了手中的考卷與推薦函,藏在袖口的香囊與手帕被不安地揉搓。

考場之內,先生們並未多問女子家世,而是當堂提問:

“你喜歡讀書嗎?最喜歡的一本書是?”

有人被問到:“若你遇到與自己理念不同之人,你會如何與她共事?”

還有的先生看著眼前戰戰兢兢的少女,直接笑著遞上一塊鐵皮小片:“你摸摸這東西,說說它是什麼,能有什麼用途?”

諸如此類,皆是平日教養中極少涉及的情景問題,讓許多貴女猝不及防。

有人答得得體大方,走出帳篷後長舒一口氣。

也有人剛進去不到半刻,便哭著跑了出來——不是被斥責,而是因為說錯一句話,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機會。

貴女之中最受矚目的,是鎮國公府的三小姐,

早年隨父出使西北,有幾句胡語傍身,又膽識過人。她一身青布長裙,頭髮只是梳了個低髻,一進帳篷便鎮定自若。

“我來,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她這樣說。

那位坐鎮的女評審看了她點頭道:“很好。”

貴女們爭相而來,每日都有三四百人參與初輪問答,考場綿延五六日,仍未完全結束。

而與此同時,另一股人潮,也在默默地往棲霞原靠近——她們沒有高車大馬,也沒有香囊首飾,有的甚至衣衫洗得發白,頭髮只是草草束起。

她們,是來自市井與鄉村的平民女子。

她們聽人說了,京城外有那世外之地的使者來招收女子學生,不要求太多,只是對年紀有些限制,要8-20歲的女子。

不管身份與否,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