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四海之內皆兄弟。

那做生意,也肯定是最先跟兄弟們做。

最東邊的大陸,在經歷了一年半晝夜不息的建設後,已然初具規模,彷彿從廢墟中拔地而起的一座新世界。

這塊曾無人問津的蠻荒之地,如今高樓林立,道路縱橫,樓宇間閃爍著能源光帶,夜晚如白晝般明亮。

異能者們按照故鄉的藍圖,一磚一瓦地復刻出屬於人類的文明榮光——衛星發射臺直插雲霄,科學研究院燈火通明,工廠晝夜不停地運轉著,新式學校、醫療站、溫室農業區次第而起,甚至還設立了娛樂街與文化廣場。

有人笑稱,這是他們在異世界“複製”了家園;也有人說,這不過是人類對未來的一次篤信——就算世界覆滅一次,文明終究能重來。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末日之後,異能者雖然存活下來,並擁有了更長的壽命和強大的能力,可人類整體數量仍銳減至極低水平。

一座能供百萬人口使用的自動化工廠,卻只需為數千人服務;供需嚴重失衡,令新大陸的經濟生態逐步趨向飽和,甚至“內卷”。

會議室內,一群頂尖的科研異能者和戰略官員圍坐討論。

“與其讓資源積壓,不如對外輸出。”

“但我們周圍的鄰居……”一位年輕異能者皺眉,“科技水平相差太遠。”

“正因為相差太遠,才更該帶一帶。”祝欣輕敲著桌面,語氣沉靜,“送一些急促知識、機械器具、醫療物資給他們,順便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麼特產……我們需要更多的基因樣本,植物種子也好,礦物樣本也好。”

“順便改善一下他們的基礎條件,這樣才能形成貿易鏈條。”另一名政務人員也補充道,“我們也不能總靠自給自足來撐。”

眾人點頭,這話在理。

“但派誰去?”有人提問。

祝欣揚了揚眉:“當然是我們準備好的‘火種使團’。”

早在一個月前,基地便籌建了一支跨世界溝通隊伍,內含外交官、翻譯員、醫療組、技術指導、運輸保障隊伍等二百餘人。

他們經過了七天的培訓,熟悉了兩國的語言,還各自攜帶了大量用於示好的禮物。

而關鍵的是,這一次出使,得到了祝欣的親筆信和她兒子秦回所贈的信物。

秦回雖未自稱帝王,但其在大晉的地位可比皇帝。他的信物一出,便是一道急令,直達王朝。

在這種加持之下,使團輕而易舉來收到了大晉宮廷的歡迎來信。

雨後天晴,使團自東邊新建基地啟程,沿途穿過三州五郡,進入大梁王都。

道路雖不通暢,但越野車的動力極強,一路碾壓泥濘而過,所過之處,塵土飛揚,留下一道筆直的車轍。沿途百姓圍觀不已,還有不少人在車轍上跪拜,如拜廟裡的神佛一般虔誠。

這一路的軒然大波,只是開始。

抵達王都城門時,守門將士嚴陣以待。

使者出示秦回的印信與宮中的信物,守城兵卒雖心中驚疑,卻也不敢怠慢,連夜上報朝廷。

當日,使團被允入京,暫居天寧驛。幼帝詔令設宴接待,並召文武百官齊聚殿中,欲親見“海之彼岸”來的使節。

宴設於宣陽大殿,金梁玉、柱,香爐嫋嫋。

朝臣早早入席,多是滿臉戒備與疑慮,也有好奇之人頻頻偷望。

為首使節安洛入殿施禮,態度謙和,手捧長匣獻上禮物。匣中之物,皆是來自彼方的珍奇之品:精美如雲的綢緞,精巧玲瓏的鏡子,薄如蟬翼的油傘,還有一種通體黑亮、形似笛管的小物。

“這是什麼器具”一名年長侍郎捻起手電筒,翻來覆去看了半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