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米糧布匹貼補!”

“朝廷不給你們功名,我夏淮安給!”

他展開文書,朗聲宣讀:

“《華夏學堂學位授予令》

一、凡巴州籍官員,經考核合格者,可入華夏政務學院進修,結業後授予“政務學士”學位,優先錄用為華夏政務司官員!

二、凡巴州籍學子,經考試合格者,可入華夏學堂深造,結業後授予“理學學士”“工學學士”等學位,優先錄用為華夏各產業骨幹!

三、凡華夏學堂畢業生,皆可憑學位證書,在巴州境內享受官員同等待遇!”

“從今日起,在巴州,學問不分貴賤,功名不靠科舉!只要華夏學堂畢業,就是功名在身!”夏淮安高聲宣佈,“朝廷不給的,我夏淮安給!朝廷不認的,我巴州認!”

臺下瞬間沸騰!

一名被罷免的縣令突然跪地痛哭:“夏大人高義!下官……下官願效死力!”

夏淮安扶起他,又對學子們道:“至於諸位學子,華夏學堂將增設‘政務速成班’,半年結業後直接分配各司任職。每月還有二兩銀子補助,讓諸位安心讀書!”

夏淮安突然話鋒一轉:“不過,夏某有個條件。”

眾人屏息凝神。

“巴州不養閒人!”他目光如炬,“諸位既領新政俸祿,便需為新政出力——下鄉勸農者有之,巡查工坊者有之,甚至街頭宣講新政者亦有之。做得好,升職加薪;尸位素餐者,嚴懲不貸!”

“千言萬語只一句話:咱們巴州人,做巴州的官,就是要為巴州百姓服務,為百姓謀福祉!誰對百姓好,升官加俸;誰魚肉百姓,革職查辦!”

他走到一名滿臉不服的老舉人面前:“陳先生,您罵過新政‘離經叛道’。如今朝廷連經義都不讓您考了,您還要抱著舊書等死嗎?您是巴州人,把您的才學留在巴州,造富巴州百姓,有何不可?”

老舉人面紅耳赤,突然狠狠摔碎手中《四書章句》:“夏大人說得對!這功名……老夫不要了!明日就去學政司報到,教娃娃們算賬識字!”

夏淮安連連點頭,笑著取出一封蓋著鮮紅官印的公文,說道:“此時正值巴州大建設,各方面都需要人手,有管理能力者,更是稀缺,諸位今後大有可為!朝廷此舉,卻是幫了咱們巴州!這是本官上表朝廷的感恩奏摺,周主簿,請你大聲讀出來!”

“是!”周主簿接過奏摺公文,大聲宣讀:

“臣巴州節度使夏淮安謹奏:

臣聞朝廷罷免巴州籍官員,深感聖恩浩蕩。巴州地處西南,政務繁雜,然官吏不足,常有捉襟見肘之困。今朝廷體恤下情,罷免巴州籍官員,使其歸鄉效力,實乃雪中送炭之舉。臣不勝感激,特此上表謝恩。

巴州近年推行新政,百業待興,亟需熟悉本地民情之官員。今朝廷罷免之官員,皆曾任職各地,經驗豐富,才幹卓著。彼等既歸巴州,臣必量才錄用,使其各盡其能,為國分憂,為民解困。

臣已設立“巴州政務院”,凡歸鄉官員,經考核後,按原職級留用。學子功名,由巴州自行認定,華夏學堂畢業者,等同舉人出身。如此,既可彌補朝廷罷官之缺,又能使巴州政務不致停滯。

臣深知朝廷罷官之意,乃為整肅吏治,非為刁難巴州。臣必嚴加管束,使歸鄉官員恪盡職守,不負朝廷所託。若有翫忽職守、徇私舞弊者,定當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伏乞聖鑑。

臣夏淮安謹奏。

大乾景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