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臣的奏疏就像一部長篇大劇,而乾隆帝的批示則像是其中的神來之筆,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又感覺清朝政治、經濟的舞臺正在上演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首先,皇莊這東西可不是鬧著玩的,數量眾多,影響力也不小。奏疏裡提到的那些“口內莊頭”、盛京佐領、錦州副都統、熱河總管等等,他們的莊園都歸內務府管,也就是皇帝私人的財產,我們通常叫它皇莊,或者內務府官莊,簡稱官莊。
說起這皇莊的起源啊,那還得追溯到清朝進關之前,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那時候佔有的“拖克索”,也就是莊園的意思。等到他們入主中原以後,世祖福臨、聖祖玄燁這兩位大佬就開始大展拳腳了,圈佔民田、調撥官地、逼民帶地投充、墾拓官荒等手段層出不窮,搞到了大量的土地,然後僉撥了大批壯丁(關外舊奴、投充人、有罪無罪發遣人員、莊頭置買奴僕)去管理這些莊園。
到了康熙中年的時候啊,皇莊就已經多如牛毛了,畿輔地區有內務府所轄的糧莊四百多所、銀莊一百三十二所、果園二百五十多所、瓜菜園九十多所;盛京地區也不甘示弱,有內務府糧莊三百多所、果園一百三十一園,還有棉、靛、鹽、鹼莊六十所;再加上盛京戶部、禮部、工部、三陵所屬官莊一百多所。總計一下,皇帝擁有的莊園竟然達到了一千六百多所,佔地面積近六百萬畝,遍佈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山西和內蒙各地。
你以為這就完了?乾隆年間更是不得了,莊園數量增至一千九百多所,壯丁七萬多名。如果把他們的老幼家口也算上,那人數怎麼著也得有二三十萬吧!這規模簡直比現在的房地產開發商還牛啊!
乾隆帝看了內務府總管大臣的奏疏後,估計也是哭笑不得。這麼多莊園,管理起來可不是鬧著玩的。但他老人家還是英明果斷地批示了,讓各地遵旨施行。於是乎,一場轟轟烈烈的莊園改革就在清朝各地展開了。
可想而知,當時的場景一定是熱鬧非凡。各地的莊園紛紛開始整改,壯丁們忙得不亦樂乎,估計也有不少趁機偷懶的。而那些被圈佔民田的老百姓則是一臉懵圈,看著自己的土地被奪走卻只能忍氣吞聲。
這場莊園改革不僅反映了清朝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重大變化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問題。一方面它顯示了皇帝對土地和財富的極度追求以及權力的濫用;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清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社會矛盾的加劇。
要解開清史中的一個疑團,也就是清帝的儉約之謎,首先得搞清楚幾個關鍵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康熙中年時,那些廷臣們是怎麼說的。他們說,以前的明朝皇宮裡可是大手大腳,一年花掉的錢多得嚇人,可是咱們清朝就特別節儉,把這些錢全拿來充軍餉了。明朝那時候每年光祿寺送進宮裡的銀子就得二十四萬兩,咱們清朝呢,一年就三萬兩,簡直是太省錢了!
還有啊,明朝的皇宮每年得燒掉二千六百萬餘斤木柴和一千二百餘萬斤紅螺炭,可咱們清朝呢,就只燒七八百萬斤和一百餘萬斤,這節省勁兒簡直比神仙還厲害!大家都說,“我皇上真是太節儉了,簡直是到了極點!”康熙帝自己也老掛在嘴邊,“明朝那幫人花錢如流水,興建各種建築也是大手大腳。咱們清朝可不一樣,一天的開銷夠我用一個月呢!”
更有意思的是,康熙帝還特地提到了明朝宮裡的脂粉錢和供應銀,說那都是四萬萬中國人交的稅錢裡面出的,咱們清朝一進關就把這些都免了。他在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初三日釋出的那個普免天下錢糧的諭旨裡還特地說,“我每年供自己用的東西都很節儉,所以才有儲蓄來給大家免賦稅。”
到了乾隆十年六月初六日,乾隆皇帝也釋出了一個全免國中田賦的諭旨。他說啊,之所以能這麼慷慨地給大家免稅,都是因為他“躬行儉約”,所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