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上的管理部門與企業都是有商量的,一個為了出政績,一個為了賺錢,大家誰也別難為誰,政策都是聊出來的。

為了高新區規劃漂亮,節省道路基建成本,這個是能理解的,那麼地塊上再細分出現了新的道路,是不是能讓各家分攤道路建設成本?

很多住宅地塊都是這麼幹,尤其是一線城市後期一大塊地沒人買得起,那就切小點賣,地塊之間的市政道路,買地的兩邊分攤各自出錢修一半。

林若妍就是按照這個思路提了一句,劉女士本來就分管規劃口,一聽就明白。是啊,地塊和企業需求的匹配程度,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產業有大有小,他們還要發展高新產業,研發手機和軟體的那種企業究竟需要怎樣的廠房,他們其實並不知道,就想著先找個模板園區效仿一下。

其實有實力的大企業總來諮詢能不能一下子連片拿地建設總部,沒實力的小企業一看這麼大的地塊,算算自己就需要一兩棟廠房,幾千萬的地塊哪裡吃的下?和別人拼湊一起拿,能談攏那些,還不如去租或買已經弄好的園區呢。

林若妍繼續說:“高新區的示範產業園區,我們倒是有一些建設經驗,我們可以提供代建以及代管招商服務。至於是否設廠,這我要回去問我哥商量。他是做實業的,北方地區我們有一些工廠,南方要不要拓展業務,不是我說了就行的。”

林若妍雖然會發展醫療器械這一塊,可是企業規模一下子是無法擴充套件那麼大的,在大X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就都能搞定了。如果真想往南方發展,那肯定是看林如許那邊生意要不要做大。

劉女士聽後頻頻點頭,說道:“示範園區建設招標的事情近期可能會在官方網站上掛出來,貴司如果有興趣參與,我們肯定歡迎。”

這就是公事公辦的態度,做工程的企業很多,但是能配套招商運營團隊的在這個時代還比較少了。林若妍打算參與這個投標,就需要拿出她的優勢來。人家不會僅憑著今天見面就許給什麼好處。

林若妍談完這些正事之後,就想,如果真要做這邊的產業示範園,那肯定要成立一個分公司,到時候找誰來挑大樑呢?

杭城是個好地方,高新區裡陸續會有很多產業園建起來,工程專案少不了。那些企業大多數都不會有專門的基建工程管理團隊,她如果能做成了示範園,往後別家企業做自己的產業園區,那她能接的生意就多了。

不止是杭城,周邊好幾個大城市,滬市、蘇市都是國內經濟極為活躍的地方,大有可為。

而且這都是技術服務輸出,輕資產運營,不佔用她過多的投資額,往後持久花錢持久賺錢,達成平衡也是個渠道。

對了,蘇市還有高鐵新城這種大專案,那時候以杭城為據點,向這周邊這些一線準一線城市輻射,她現在佈局還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