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妍啟發道:“高新區內不可能只有企業,還需要一些住宅和配套,人們不能每天過江來上班,工廠裡打工的也不會總在工廠宿舍裡住著,沒有任何生活娛樂。”

那位劉女士說道:“有是有,我們也想過規劃一些住宅用地,賣地的錢反哺產業園區,我們建好了園區,招商引資,就像你在京市接觸的那種。”

在林若妍的認知中,南方的民間資本其實很活躍,很多開工廠的自己就有錢能蓋房子,問題就在於這些企業很可能已經有廠房了,為啥要搬遷到這裡。

“還是政策吸引力更大吧?讓企業自己買地自己建設,變成企業的辦公生產基地。這裡再偏僻,相對於杭城周邊的村鎮也還是市區,隔江交通不太方便,那就在高新區設計出更多方便生活的住宅和商業。”

林若妍記得現實世界裡,杭城濱江高新區有不少大園區,做軟體的、做手機和相關零配件的,反正一個個企業都很有實力,幾百畝地買下來自己蓋工廠蓋辦公樓,職工宿舍不在話下,甚至還有在園區內弄出酒店賓館的,對外說這是廠辦招待所,實際上也能申請星級營業。

不過這樣的廠區隨著手機業的興衰,還是起起伏伏,幾經易主。到了二十年後電商崛起,以前一些手機園區就都變成了新的電商產業園區。另外,隨著區域成熟,某易、某裡都在這裡有很大的園區,這邊的住宅價格也慢慢起來了。

不過杭城的房價一直沒有京市滬市長得兇猛,林若妍此時並沒有特別強烈意願在濱江買地,因此聊天氛圍輕鬆,完全是用朋友的視角給提一些看法建議。

劉女士就很喜歡這樣沒有功利心的談話。她接觸過不少本地或者臨近市鎮的企業,他們與她套近乎,都想著趁區域不成熟,怎麼能低價多弄點地皮。地皮拿到了他們可能未必設廠,就倒手賣給其他人。這就背離了區域發展的大規劃。

“該如何引進真正想要設廠的大企業呢?”

“現在的規劃能讓我們看看麼?”林若妍提了個要求。

劉女士肯來,就是聽說林若妍已經在餘杭那邊拿地開始做專案了,知道她是京市的開發商,還有產業園的運營經驗。所以就隨身帶著圖紙,希望能聊的深入一些。

林若妍一問,她就將圖紙鋪開在臺面上。

林若妍帶著的那位設計部小姑娘也湊上前仔細看,看了幾眼,小姑娘就小聲問:“這地塊怎麼這麼大?”

林若妍仔細一看,就發現被規劃道路隔開的各種產業園區用地的確很大,最小的也是四百畝起步,就問:“每一塊地是單獨出讓,還是可以拆開散著賣呢?”

“四百畝已經不算大了吧,濱江的地便宜,道路也不能修的太密集了,那樣修路的錢就高了。四五百畝一塊地,建築面積二三十萬平米,這樣的工業園區生產規模才能上來。再者我們是想先蓋一個示範園區,招商引資。”

“我有些想法,不知道該不該講。”林若妍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了。

劉女士坦誠請教:“林總是行家,有什麼話直說。”

看劉女士一臉誠懇的樣子,林若妍才說:“我在大X那個產業基地經營的時候也接觸過不少南方的企業,有大有小,他們大企業來看產業基地,就想著只要地皮,自己按照企業需求蓋廠房和辦公樓。小企業則會掂量著,不會一開始投資那麼大都在地皮和房子上,想著租已經裝修好的廠房和辦公樓。

你們要搞一個樣板的園區這是非常好的事,可以提前調查一下,周邊有需求的企業規模,地塊要大要小,能不能靈活分割?如果只是為了管理方便,而放棄了企業真正的需求,那就本末倒置了。”

其實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管理部門也都在轉型,力爭能做到服務於企業,而不是釋出命令讓企業遵從。尤其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