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之缺。待糧草備足、敵情查清、京營穩固,再議出征不遲。”
這是畏敵怯戰!” 李肅怒聲道,“等你備足糧草,雲州、欽州早已失守,邊民屍骨無存!”
“李尚書!” 謝淵的聲音陡然提高,青袍下的身子微微顫抖,卻不是怕,是怒,“臣若畏敵,三年前不會闖鎮刑司詔獄救張萬成;若怯戰,不會彈劾魏庸門生!臣憂的是‘輕出則敗,敗則國危’!漢武帝因馬邑之謀輕出,致匈奴長驅四十載;唐太宗因急於滅高句麗,耗空國庫,晚年民生凋敝。我大吳自神武皇帝開國,經永熙、元興諸帝勵精圖治,才有今日國泰民安,豈能因一時之怒,毀於一旦?”
他越說越激動,袍袖翻飛:“雲州三寨之仇要報,欽州漁戶之恨要雪,但報恨雪仇需有萬全之策!若十萬大軍輕出,敗則賊寇更驕,邊民更苦;勝亦耗損國力,難以為繼。臣請陛下暫息雷霆之怒,聽臣十憂,再做決斷!”
說完,他 “撲通” 一聲跪下,將奏摺高舉過頂:“臣願以左都御史之職擔保,若依臣策,先守後戰,三月內必能解雲州、欽州之圍;若輕出致敗,臣請領死罪!”
殿中徹底安靜了。謝淵的聲音還在殿中迴盪,帶著金石般的堅定。滿朝文武看著跪在地上的青袍身影,有的面露欽佩,有的神色複雜,有的則滿眼怨懟。
蕭桓望著謝淵,想起他三年前查張萬成案,面對鎮刑司的威脅,寸步不讓;想起他改革都察院,讓積案如山的冤獄得以昭雪;想起百姓送他 “清風石”,刻 “謝青天” 三字 —— 這是個心裡裝著百姓和江山的人,絕非空談誤國之輩。
御案上的邊報還在散發著油墨味,雲州三寨的慘狀、欽州港的哭聲彷彿就在眼前。可謝淵的十憂,樁樁件件都紮在要害上:糧草、兵力、敵情、內患…… 哪一條考慮不周,都可能萬劫不復。
“陛下,” 李肅見蕭桓的目光從謝淵身上移開,掃過殿中群臣。李肅的臉漲得通紅,手按在腰間的玉帶扣上,指節發白;忻城伯趙武眉頭擰成疙瘩,不住地跺腳;戶部尚書王佐低頭沉思,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朝珠;幾位親王交頭接耳,蜀王蕭恪的臉色陰晴不定 —— 顯然,謝淵的話已讓他們動搖。
“李尚書,” 蕭桓緩緩開口,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謝御史所言‘糧草轉運之難’‘敵情虛實難辨’,你可有應對之策?”
李肅一怔,隨即躬身道:“陛下,糧草可令戶部加徵秋糧,漕運改陸運,日夜兼程;敵情可遣玄夜衛精銳深入敵營,查實虛實。
臣請陛下相信邊軍戰力,只要聖旨一下,將士必能奮勇殺敵!”
“加徵秋糧?” 謝淵立刻反駁,“德佑二十七年南澇北旱,百姓本就困苦,今秋剛收新糧,若再加徵,恐激起民變。前日元興帝實錄載,永樂十三年加徵邊糧,山東流民起事,耗兵三萬才平定,此殷鑑不遠。” 他轉向蕭桓,“陛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若因加徵糧草失了民心,即便勝了邊戰,國本亦危。”
王佐連忙附和:“謝御史所言極是。戶部去年已免南直隸、浙江稅糧三成,今若加徵,恐難推行。且漕運改陸運,需徵調民夫十萬,誤了秋收,明年糧產更減,惡性迴圈,得不償失。”
李肅一時語塞,轉而看向武將列:“諸位將軍,北元南越不過跳樑小醜,我大吳鐵騎豈會懼之?”
忻城伯趙武出列道:“陛下,臣願立軍令狀!領神樞營五千騎赴北疆,一月內必破漠南敵營,若不成,甘受軍法!” 幾位武將紛紛附和:“臣等願同立軍令狀!”
謝淵看著他們,嘆了口氣:“諸位將軍忠勇可嘉,然軍令狀不是戲言。漠南多戈壁,北元熟悉地形,若設伏兵,我軍深入則易陷重圍。永樂二十一年,元興帝徵北元,丘福將軍輕敵冒進,率千騎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