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戰爭都要求盟國之間協調一致,共同對敵。
而七年戰爭的兩大集團內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戰略上的分歧,尤以法奧俄集團更為嚴重。
這個集團的各成員國不僅戰略目標各異,形不成合力,而且互相拆臺,使它們雄厚的戰爭潛力得不到應有的發揮,結果授敵以可乘之隙,犯了聯盟戰爭之大忌。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
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巴黎和約》成為了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
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誌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
法國的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
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援。
並且在他死後成為了法國的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間接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埋下伏筆。
奧地利繼上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後再次不敵普魯士。
瑪麗婭·特蕾西婭而後一直對葉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敵對情緒,並在晚年致力於反對瓜分波蘭以保持奧地利公國穩定。
俄羅斯在七年戰爭中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
俄羅斯沙皇在戰爭後期的倒戈行為引來奧地利和法國的一片罵聲、卻贏得了普魯士的友誼;日後葉卡捷琳娜皇后罷黜不守信義的前沙皇彼得三世、自己登基為女皇,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並更趨於向西擴張,踴躍於瓜分波蘭。
俄羅斯名將魯緬採夫亦在此戰中成名。
腓特烈因為俄羅斯在戰爭後期的沙皇倒戈至普魯士才保住了西里西亞,使他獲得"軍事天才"及"大王"的榮譽;
自弗雷德里希·威廉一世以來崛起的普魯士,此時儼然已經是歐洲的第五個列強。
但是巨大的戰爭也使王國本土成為一片廢墟,不過戰後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經濟的工作讓普魯士的地位變得穩定。
然而他的後繼者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則秉持不戰政策,對於軍隊的建設從一個極端倒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後來普軍在耶拿戰役被拿破崙打的潰不成軍,直到俾斯麥的出現才重新讓普魯士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