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普奧兩軍在相互對峙,1763年2月,奧地利女王為情勢所迫,不得不和她最痛恨的敵人簽訂和平條約,日耳曼諸國恢復到戰前的狀況,什麼都沒有改變,消失的只是青春和熱血,回想30年前,這對相互廝殺的君王竟然差一點成為夫妻。

腓特烈答應支援女王的兒子約瑟夫成為羅馬王,繼承神聖羅馬帝國。

帝國恢復和平。

腓特烈二世回到了離別六年的柏林,貧困而悲傷的群眾站在兩邊歡迎他,這個當代第一名將年僅51歲,背已駝,臉已皺、消瘦如柴,牙齒盡落,頭髮半白,飽受胃痛、腹瀉和痔瘡的折磨,他認為,如今最適合他的地方,就是殘廢軍人養老院。

可是普魯士境內幾成一片焦土,萬住家被摧毀,上百個城鎮成為廢墟,數千家庭滅門,據他自己估計,18萬普魯士軍人戰死在戰場上,50萬平民死於醫藥和食物匱乏,佔當時國家總人口的19,有些地方,僅剩老弱婦孺在耕地。

他要做的就是重建和平和繁榮,以贖前罪,他又活了23年,孤獨的死去時他只相信身邊的狗是忠誠的。

在七年戰爭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國取得了勝利。

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梅諾卡島戰役(1756)中,5月20日法國艦隊戰勝了英國艦隊。

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被歐洲戰場拖住的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開始遭到失敗。

英國只給普魯士以財力援助,因此逐漸在各殖民地積蓄了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760年佔領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羅里達和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

1763年初,七年戰爭結束。

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和約》(1761年參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了該和約。

西班牙站在法國一方,葡萄牙站在英國一方)。

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以奧地利和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和約確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和格拉茨伯爵領地的所有權。

七年戰爭是法國革命戰爭前歐洲各主要國家都相繼捲入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由於戰場範圍廣,有人稱之為"世界戰爭"。

這次戰爭最大的贏家是英國。

這是多種因素決定的。

首先,英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經歷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比較徹底地摧毀了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勢力。

資產階級革命加產業革命,促使英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獲得長足的進展,這是它克敵制勝的物質基礎。

與此同時,以老威廉·皮特為核心(戰爭爆發時任陸軍大臣,1756年起組閣)的英國統治集團的戰略指導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皮特力主以金錢收買歐洲大陸上新興的軍事強國普魯士為英國打仗,牽制法國的兵力,以便英國發揮其海軍優勢爭奪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按此方針,英國儘可能避免直接捲入歐洲大陸上的地面作戰,僅對法國沿海要地實施襲擾或封鎖,間接配合普軍的行動。

英國本身有利的島國地位保證了它的本土不易遭受對方襲擊。

皮特推行的這一套政策實際上是英國的傳統國策。

正如後來俾斯麥所指出的:"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於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

"他指的是僱用"朋友"並唆使它們同英國的主要敵人為敵的政策。

七年戰爭時英國的實踐是這種傳統政策最典型的表現。

七年戰爭是聯盟戰爭。

一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