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戰爭包括30餘次會戰,它對軍事學術的重大影響主要在於:它暴露了當時歐洲軍隊盛行的分兵把口式的"警戒線戰略"和以威脅敵軍補給線為主要目標的"機動戰略"以及呆板的線式戰術的缺點。
這些戰略戰術是封建僱用軍時代的產物,適合於軍隊人數少、代價昂貴(補充不易,打掉了非常可惜,因而必須千方百計避免決戰,儲存實力)、對補給線依賴性極大等特點,並且曾經在17世紀以來的一些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但是到七年戰爭時期,隨著各國經濟承受能力的提高,軍隊人數增大,火力加強,後勤補給制度也不單靠補給線,因而一味照搬過去的戰略戰術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了。
新的歷史條件呼喚集中兵力、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決戰戰略來取代警戒線戰略和機動戰略,同時呼喚便於利用地形地物發揚火力、儲存自己的比較靈活的戰鬥隊形和戰術來取代死板的線式戰術。
不僅陸上作戰的線式戰術有這個問題,海上作戰的線式戰術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七年戰爭在這些方面提供了新的經驗。
仔細分析這次戰爭中某些會戰的勝負原因,可以看出幾十年後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臻於完善的決戰戰略和疏開隊形的端倪。
瑪麗婭·特蕾莎(德語:riatheresia;英文全名:riatheresalburgaaliachristina,1717年5月13日-1780年11月29日),又譯瑪麗亞·特蕾西婭,奧地利大公(1740年10月20日-1780年11月29日在位),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之後,瑪麗婭·特蕾莎依照《1713年國事詔書》規定即位,成為奧地利首位女大公,但卻遭諸侯反對,為此爆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1745年使其夫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1748年以割地為代價取得普魯士等國對其王位的承認。
統治時期,實行開明專制,並進行各項改革以增強國力。
1756年聯合法國、俄國發動七年戰爭,對抗普魯士、英國,最終未能收回西里西亞。
1765年弗朗茨一世死後與其子約瑟夫二世同掌朝政。
1772年,奧地利參與第一次瓜分波蘭。
1780年,瑪麗婭·特蕾莎病逝,享年63歲。
瑪麗婭·特蕾莎使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重現並煥發了活力,奠定了奧地利大公國成為現代國家奧地利帝國的基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1717年5月13日,瑪麗婭·特蕾莎出生在奧地利大公國首都維也納的霍夫堡皇宮中。
是32歲的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與皇后布倫瑞克-沃爾芬位元爾的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當時在世的唯一子嗣。
查理六世繼承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王位,深知西班牙在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國力衰竭的情況。
為了確保王位世襲權,查理六世在1713年就頒佈了《國本詔書》,當時他沒有後代,他的兄長約瑟夫也沒有男性後代,只有兩個女兒。
查理六世在這份詔書中特別強調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奧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不可分割,如果沒有男性繼承人,則應由長女繼承王位。
為了得到歐洲列強的保證,查理六世同意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可以按照《金璽詔書》的規定,從七個選帝侯中選舉產生,該詔書在帝國會議上得到透過。
但因當時通行《薩利安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