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主導)。
因為在洛林等地戰敗,查理六世被迫在1738年的維也納條約裡,將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獲得的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交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以換取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兩個公國;奧地利也被迫承認法國國王岳父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取得洛林公國(換取查理的女婿弗朗茨·史蒂芬對托斯卡納大公國的統治權),預設法國重建其歐洲第一的霸權;但是法國與西班牙答應在國事照書中籤字,表面上同意奧地利"王位"傳給查理的長女瑪麗婭·特蕾莎。
在1737年至1739年與奧斯曼帝國爆發的第二次戰爭中,查理六世雖然繼續和俄羅斯的聯盟以對抗奧斯曼,但因為戰神歐根親王在去年過世(1736年),奧地利軍遭到決定性的敗北,失去了他在上一次戰爭(1716-1718的奧土戰爭)中所奪取的大部分領土(如貝爾格萊德)。
這場敗戰導致巨大的債務(國庫只剩十萬佛羅林)和普遍的不滿,剩下的十萬軍隊也飽受折磨,維也納對各地的統治開始出現搖搖欲墜的徵兆。
根據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在他撰寫的《我這個時代的歷史》內容:"奧地利在1739年與土耳其簽訂和約之後,它的軍隊處於完全失調的狀態……(奧地利軍)既元氣大傷又士氣不振。
"奧地利短期內的虛弱不振,大大誘發了普魯士等國對哈布斯堡領土的覬覦之心。
早在1713年,查理六世就開始安排自己在奧地利的王位繼承問題。
為了在無男性子嗣的情況下仍將王位傳給哈布斯堡家族的後裔,查理六世立其女兒瑪麗婭·特蕾莎為繼承人,但他把這寄希望於讓諸侯簽署一份國事詔書上(即1713年國事詔書)。
許多諸侯簽了字,但也有人堅決拒絕簽署。
對於在國事詔書上簽字的諸侯來說,這份檔案對他們實在沒有多少約束力。
查理六世死後,立刻爆發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歐根親王·馮·薩伏伊(德語:prinzeugenvonsavoyen,英語:princeeugeneofsavoy;1663年10月18日-1736年4月21日),又被稱為薩伏伊的歐根,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傑出的軍事統帥,神聖羅馬帝國陸軍元帥。
歐根早年在法國鬱郁不得志,1683年志願參加維也納之戰,此後轉投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麾下。
1688年後參與大同盟戰爭。
1693年成為元帥。
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後,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挺進義大利。
1704年,與英國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合作,在布倫海姆之戰大敗巴伐利亞軍。
1706年在都靈戰役中再敗法軍,將法國勢力逐出義大利。
1707年後,與法國元帥維拉爾在馬爾普拉凱、德南等地多次交戰,互有勝負。
1714年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簽訂《拉施塔特和約》。
1716年至1718年,麾師深入巴爾幹,大敗奧斯曼帝國,奪取巴爾幹重鎮貝爾格萊德。
此後長期擔任軍事委員會負責人,參與奧地利內外政策的制訂。
1733年參加波蘭王位繼承戰爭。
1736年在維也納逝世,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