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東線部分,由外西凡尼亞大公領導匈牙利人的拉科齊獨立戰爭(1703-1711年),也在1711年被歐根親王率領的奧地利軍平定。
獨立戰爭失敗後,匈牙利北部與外西凡尼亞被撤銷許多自治權,外西凡尼亞也改由奧地利派任的總督管理。
這樣中央集權的作法,雖然強化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國力,卻引發了匈牙利貴族的不滿,促使他們在往後的時間裡繼續抗爭,要求匈牙利政府自我管理的權力(匈牙利的貴族議會擁有立法權、奧地利尊重匈牙利的政治傳統)。
這些抗爭,一直到1740年查理六世的女兒瑪麗婭·特蕾莎當上匈牙利女王時,才因為生死關頭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而讓匈牙利貴族的願望得到滿足。
1713年烏得勒支和約簽訂後的二十年間(1713-1733年),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迎來了歷史上最強盛的顛峰期,此後奧地利再也沒有這樣的強盛國勢。
因為這二十年中,西歐與東歐的主要強國剛打完死傷慘重、元氣大傷的大戰(西歐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東歐是大北方戰爭),因此出現的歐洲權力真空,就由中興的奧地利暫時填補。
1716年,查理六世與威尼斯結盟反對奧斯曼帝國。
在奧地利最傑出的將領歐根親王的領導下,奧地利軍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與奧斯曼帝國簽署的帕薩洛維茨條約中,查理六世獲得了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的部分領土。
1720年,查理六世藉由奧、法、荷、英的四國同盟戰爭,共同壓制敵對的西班牙;並威逼薩伏依的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強迫他用富庶的西西里島,和查理六世交換次等的撒丁尼亞島。
得到西西里的奧地利王朝,處於人口與領土擴張的極限,但這樣的好運在十多年後就用完了。
在國勢顛峰的二十年中(1713-1733年),查理六世模仿"太陽王"路易十四,用文化建設與藝術魅力來強化奧地利的絕對君主制。
因為查理六世沒能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西班牙王位,所以他在1714年回到奧地利之後,模仿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宮廷文化與朝廷禮儀,穿著西班牙國王的禮服發號施令,並讓大臣也穿戴西班牙式的袍服。
他同時大力贊助藝術,命令年輕的奧地利建築師費歇爾·馮·埃爾拉赫,負責1683年維也納之戰後的城市復建工程,把西班牙風格儘可能地融入建築中。
代表性名作就是1720年於維也納興建的聖嘉祿·鮑榮茂堂。
他鼓勵貴族與王族興建華美的花園與宮殿,因此出現歐根親王的美景宮,以及長女瑪麗婭·特蕾莎對美泉宮的進階規劃與整修,試圖讓未來的美泉宮,超過太陽王奢華的凡爾賽宮。
如此鋪張的雄偉奢華,既使巴洛克藝術在奧地利燦爛發展,也逐步損耗國庫財力。
皇帝本人是個愛樂者,能作詞譜曲、也喜歡彈唱,重視文教。
他同時實施重商主義,1722年在南尼德蘭開設的奧德斯坦的貿易特許公司(專門和東印度地區貿易獲利,與英國、荷蘭商人發生激烈競爭),讓奧地利國庫收入節節升高,可惜1731年公司最後在英、荷壓力下被迫關閉。
在查理六世晚年時,奧地利的國力又趨於衰微。
1733年,奧地利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失敗。
因為缺乏過去強大的盟友:英國與荷蘭支援(當時英國首相羅伯特·沃波爾力主和平政策,並拉攏荷蘭一同保持中立),奧地利面臨殘酷的失敗。
即使善戰的歐根親王領軍,也無法阻擋法國與西班牙的聯軍與外交攻勢(由法王路易十五的宰相弗勒裡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