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廢除刑訊。
懲罰只有以下兩類:一類應用於"報復和威嚇",另一類為了"糾正和教育"罪犯。
強制勞動成為一種主要教育手段。
瑪麗婭·特蕾莎任命萬·司維丁為顧問,將學校從教會控制下襬脫出來,由國家統一管理。
1773年維也納大學由國家管理便是一例。
同時,建立培養教師制度,制定教育大綱,革新大學課程。
1750至1770年建立許多專科學校。
此外,在瑪麗婭·特蕾莎統治期間,首次由國家撥給學校鉅額補助金,建立一批國民免費學校,為世俗初等、中等普通教育奠定了基礎。
在外交方面,1753年,瑪麗婭·特蕾莎任命考尼茨為首相,促成了法、奧和俄、奧聯盟的建立,完成了對普魯士的包圍,並說服俄、法參加對普魯士的作戰。
1756年,奧地利聯合法、俄和薩克森對抗由英國支援的普魯士,爆發了"七年戰爭"。
奧地利因未利用有利戰機而失敗。
1763年簽定《胡貝圖斯堡條約》,徹底放棄了收復西里西亞的要求。
此後,便開始了普、奧兩雄爭奪德意志霸權的長期鬥爭。
瑪麗婭·特蕾莎無疑是成功的統治者和政治家,她在很長時間內保持著對全歐洲的影響力。
在晚年,她致力於反對瓜分波蘭的戰爭和維護國際和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對俄羅斯帝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敵對情緒,列強對波蘭的瓜分直到她生命的最後幾年才得以進行。
在瑪麗婭·特蕾莎統治後期,奧地利的外交政策表現出某些擴張性(這與約瑟夫二世有關)。
1775年奧地利迫使奧斯曼帝國割讓布柯維納,1779年又從巴伐利亞得到因菲爾切爾城。
查理六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與諾伊堡的埃萊奧諾雷·瑪格達萊妮·特蕾澤的次子,生於維也納。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去世,沒有留下男性子嗣。
利奧波德一世力圖為其子爭取西班牙王位,以使哈布斯堡王室的領土統一。
但是,查理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腓力。
在卡洛斯二世的遺囑中以腓力為繼承人,因此腓力於1700年即位為西班牙國王,稱腓力五世。
利奧波德在其它歐洲大國的支援下反對這一結果,發動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支援腓力五世的國家只有法國。
1711年皇帝約瑟夫一世(利奧波德的長子)去世後,查理繼承了奧地利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這使他對西班牙王冠的要求的合理性降低。
經過權衡,查理六世放棄爭奪西班牙王位,於1713年簽署烏得勒支條約結束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