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大朝會祭天的時候。
御門聽政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在御門下聽政。
這個御門,就是乾清門。
他爹康熙就坐在這個大門前頭聽政,夏季和秋季御門聽政的時間是卯時,持續一個時辰。
春季和冬季則換成了卯時中,持續時間也是一個時辰。
若是發生什麼重大的事件,這個時間還可能會酌情延長。
品級比較高的大臣跪在大門兩邊,品級比較低的大臣就只能跪在乾清門前的橫街上,有事兒上皇上跟前說事兒,沒事兒也不能聽別人說事兒。
要是天氣好,溫度高,上個早朝還能舒服點。
但凡下點雨,那跪在橫街上的官員可就遭了老鼻子罪了。
而到了寒冬臘月,除了皇帝老爹身邊放著幾個炭盆,其他地方都得凍的跟孫子一樣。
據他所知,明朝從那個搶了自己侄子皇位的皇帝開始,就實行了御門聽政,唯一不同的是,那時候地點設在午門。
金鑾殿上朝只有在每個月的初五、十五以及二十五三天,這種朝會又叫常朝,是為了解決御門聽政解決不掉的問題設立的。
這個金鑾殿一般是保和殿,能進殿奏報的都是些一品大員。
二品在保和殿門口,三品就只能跪殿外頭。
你說你是三品以下的官兒,不好意思,你連上常朝的機會都沒有。
最後一種早朝就是大朝會。
一般只在元旦、冬至以及萬壽節舉行。
別誤會,這個時候的元旦是指每年的正月初一。
大朝會的地點是太和殿,並不作奏報以及解決政務,而是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聚會活動,為了彰顯皇權威嚴以及國家繁榮。
胤礽到乾清門的時候,橫街上以及門簷下已經站滿了人。
見到胤礽的轎輦,眾人都有幾分驚訝,但細想之下,卻也覺得理所當然。
皇太子已經12週歲,若不是前幾日那場風寒,禮部都要擬定皇太子出閣的章程了。
“微臣等,叩見太子殿下。”
胤礽落轎之前,朝儀官帶領百官跪拜。
胤礽下轎之後,朗聲道,
“諸卿請起。”
“謝太子。”
這樣繁雜瑣碎的過程,上輩子幾乎每天都在經歷,胤礽輕車熟路。
從乾清門前的臺階走上去,胤礽直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定。
期間索額圖還給他拋了幾個媚眼兒。
胤礽心中毫無波瀾。
畢竟索額圖朝他拋媚眼兒時有發生,胤礽見怪不怪。
站著等了一會兒,又有朝儀官擊打禁鞭——
“啪!”
“啪!”
“啪!”
三聲禁鞭響徹乾清門,百官整理儀容,停止交頭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