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第4/9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創新的企業,才能夠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獲得長遠的發展,這就是“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的體現。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國家,它的國君以仁德治國,深受百姓愛戴。這位國君堪稱“上德”之人,他的治理並非刻意去追求表面的仁德之舉,而是自然而然地順應天道,以無為而治的方式,讓國家繁榮昌盛。
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國君不強調繁瑣的禮節和規範,而是注重培養人們內心的善良和正直。他深知,真正的“德”並非透過外在的形式來體現,而是源於內心的真誠和對道的遵循。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君的繼任者卻逐漸偏離了這種“上德”之道。這位繼任者自認為不能失去仁德之名,於是開始制定各種規章制度,試圖透過這些來維護國家的秩序。他可謂是“下德不失德”,過於注重形式上的道德標準,力求不失去所謂的“德”。
繼任者大力倡導“仁”,鼓勵人們相互關愛、幫助。在一開始,這種倡導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樂於助人的現象,人們之間也顯得較為和睦。這便是“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的體現,雖然有“仁”的行為,但並非刻意而為。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不同的價值觀開始湧現。人們對於“仁”的理解和實踐也變得各不相同,爭論和衝突逐漸增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繼任者又強調“義”的重要性,明確規定了什麼是正當的行為,什麼是不正當的行為。這就如同“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有了明確的標準和規範。
然而,即使有了“義”的準則,人們對於正當之事的定義又產生了分歧。於是,為了讓大家的行為更加統一,繼任者進一步強化了“禮”的規範。他制定了詳細的禮節和儀式,要求人們嚴格遵守。可是,當他推行這些禮節時,卻發現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響應。有些人覺得這些禮節過於繁瑣和束縛,不願意去遵循。
繼任者見狀,便強行推行禮節,甚至對不遵守的人進行懲罰。這便是“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的寫照。他不明白,真正的“道”已經在這些過度的人為規範中逐漸迷失。
在這個國家中,有一位智者。他看到了國家的變化,深感憂慮。智者明白,最初的國君所遵循的“上德”才是真正符合道的方式。而如今的繼任者,雖然努力維持著表面的道德秩序,但卻因為過於追求形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德”。
他想起了道德經中的話:“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智者意識到,過度依賴禮節和規範,而忽略了內心的真誠和對道的感悟,最終會導致忠信的淡薄,成為混亂的根源。
智者決定離開繁華的都城,前往山林中隱居。他希望透過自已的修行,重新找回那份失落的“道”。在山林中,他與自然為伴,感悟天地之間的規律和真諦。
多年後,國家陷入了混亂和爭鬥之中。人們被繁瑣的禮節和各種規範所束縛,失去了內心的自由和真誠。而那位隱居的智者,雖然過著簡單的生活,但他的內心卻充滿了寧靜和智慧。
有一天,一些年輕人偶然間遇到了智者。他們被智者的氣質所吸引,向他請教如何解決國家的困境。智者微笑著說:“你們應該回歸到最根本的‘道’上,放棄那些過多的人為規範和束縛。真正的‘德’並非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心的自然流露。當你們能夠順應自然,遵循天道時,國家自然會恢復和諧與安寧。”
年輕人聽後,若有所思地離開了。他們開始反思國家的現狀,並將智者的話傳播給更多的人。漸漸地,一些人開始嘗試放下繁瑣的禮節,重新審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