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第4/8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面臨困境。
在古代歷史中,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自認為功高蓋世,開始實行暴政,繁重的賦稅、勞役使得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他沒有以百姓的安居樂業為根本(失去了“道”),雖然身處高位,但卻失去了民心。最終,在秦末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強大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
相反,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相爭中獲勝建立漢朝後,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百姓的賦稅和勞役,重視農業生產,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他以民為本,將自已的統治建立在百姓的支援和國家的穩定基礎之上(得到了“道”),為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一個學生如果只追求成績和榮譽,而忽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自身品德的培養(失去了“道”),那麼即使短期內能取得好成績,長期來看也很難有真正的成就。相反,如果能夠腳踏實地,從基礎知識學起,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德修養(得到了“道”),那麼未來的發展才會更加堅實和長遠。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其君主是一位英明睿智的侯王。這位侯王深知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遵循大道,與道保持一致。
在他的治理下,國家猶如天得一以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他重視農業,使得土地得一以寧,田野肥沃,莊稼豐收。他也尊重神靈,祭祀活動莊重而虔誠,神得一以靈,護佑著國家風調雨順。
侯王還注重商業發展,保證了谷得一以盈,市場繁榮,物資充足。萬物得一以生,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大臣們開始鼓動侯王進行擴張領土的戰爭。他們認為國家已經如此強大,應該征服更多的土地,以彰顯國威。侯王最初有些猶豫,但在大臣們的不斷勸說下,他漸漸心動了。
於是,侯王開始大規模地徵兵備戰,準備發動戰爭。可是,戰爭的籌備使得百姓的負擔加重,農田逐漸荒蕪,商業也受到了影響。
這時,一位智者前來拜見侯王。智者深知侯王已經偏離了道,便給他講述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國,其君主一直秉持與道一致的原則治理國家。他不追求過度的擴張和奢華,而是關注國內的民生和穩定。這個國家雖然不大,但天清地寧,神靈谷盈,萬物和諧共生。然而,有一天,這位君主受到了鄰國的挑釁和誘惑,決定發動戰爭去奪取更多的財富和土地。他傾盡國力投入戰爭,起初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隨著戰爭的持續,國內民生凋敝,土地荒蕪,神靈也不再護佑。最終,這個國家在戰爭中遭受了重大損失,一蹶不振。
侯王聽後,恍然大悟。他意識到自已險些因為追求過度的權力和榮耀而使國家陷入危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廢,就如同現在的國家,因為他的決策失誤,已經開始出現了不穩定的跡象。
於是,侯王立即停止了戰爭的準備,重新將精力放回國內的發展上。他減輕百姓的賦稅,鼓勵農耕,恢復商業秩序。並且,他更加謙遜地治理國家,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他不再追求表面的尊貴和榮耀,就像他開始自稱孤、寡、不穀一樣,真正做到了以賤為本。
漸漸地,國家又恢復了往日的繁榮昌盛。天再次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靈也重新護佑著這片土地,穀物充盈,萬物生機勃勃。侯王也明白了,故致數輿無輿,過多地執著於權力和榮耀,反而可能失去一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不應該追求表面的華麗如美玉,而應像質樸的石頭一樣,堅守大道的本質。
這位侯王的故事在後世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