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之物才能更新。少取反而會有所獲得,貪多反而會陷入迷惑。因此,聖人堅守著“道”,以此來治理天下。不自我顯擺所以能聲名顯著,不自我表現所以能明白事理,不自我誇耀所以能成就功業,不驕傲自滿所以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人能與他爭。古人所說的“委曲求全”這些話,絕不是空話,實在是能讓人得以保全。

讓我們透過一些事例和故事來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智慧。

“曲則全,枉則正”,比如藺相如面對廉頗的挑釁,沒有針鋒相對,而是選擇了避讓和寬容,最終使得廉頗負荊請罪,兩人共同為國家效力,成就了一段佳話。藺相如的“曲”實現了“全”,他的委屈換來了國家的安定和團結。

“窪則盈”,就像水總是流向低處,最終匯聚成江河湖海。在商業領域,一些企業在初創時,姿態放得很低,虛心向同行學習,不斷積累經驗和資源,最終發展壯大。比如華為,在創業初期,專注於技術研發,低調務實,逐漸在通訊領域佔據了重要地位。

“少則得,多則惑”,比如一個學生在學習時,如果貪多求全,報名參加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結果可能什麼都學不好。相反,如果專注於少數幾門學科或技能,深入學習和鑽研,反而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

“不自視故彰”,像袁隆平院士,他一心撲在雜交水稻研究上,從不自我吹噓,卻因其卓越的貢獻而被世人敬仰,他的功績廣為傳頌。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在體育比賽中,有些運動員心態平和,不刻意與對手競爭,而是專注於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最終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績。比如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比賽中沉著冷靜,穩定發揮,為中國贏得了第一枚奧運金牌。

這一章的智慧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懂得靈活應變,保持謙遜和專注,不盲目追求,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一切,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成功和圓滿。

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三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國家,其國君以睿智和謙遜而聞名。這位國君治理國家時,便巧妙地運用了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的智慧。

當時,周邊的幾個國家為了爭奪領土和資源,時常發生衝突和戰爭。而這位國君卻沒有盲目地參與其中,他明白“曲則全”的道理。當其他國家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爭得頭破血流時,他選擇了曲折迂迴的方式。

他致力於發展國內的農業和經濟,加強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不追求表面上的強大和擴張,而是注重國內的穩定和繁榮。這看似是一種“曲”,但實則是為了實現國家的“全”。

在處理與他國的關係時,他也遵循了“枉則正”的原則。他不固執己見,不堅持自己的絕對正確,而是願意傾聽他國的意見和建議。當與他國產生分歧時,他能夠以平和、公正的態度去溝通和協商,而不是強硬地推行自己的觀點。這種看似“枉”的做法,卻使得他在各國之間贏得了尊重和信任,從而建立起了良好的外交關係。

他還懂得“窪則盈”的道理。他鼓勵國民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斷學習和進步。他自己也以身作則,不驕傲自滿,時刻保持著學習的心態。他廣納賢才,虛心聽取臣子們的意見,使得國家的政策和決策更加完善。

在面對國家發展的各種選擇時,他堅守“少則得,多則惑”的智慧。他不追求過多的目標和計劃,而是專注於一些關鍵的、重要的事情上。他避免了攤子鋪得過大而導致的混亂和困惑,使得國家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資源的利用更加高效。

這位國君就如同聖人一般“執一,以為天下牧”。他以道為根本,把這些智慧作為治理國家的準則。他不自我炫耀(不自視故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