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固執己見(不自見故明),不自我誇耀功績(不自伐故有功),不故作高貴(弗矜故能長)。

正是因為他的“不爭”,使得國家避免了許多無謂的爭鬥和衝突。其他國家看到這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也逐漸意識到戰爭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於是,在這位國君的影響下,各國之間的關係逐漸緩和,開始尋求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道路。

這個國家的故事流傳開來,人們紛紛稱讚這位國君的智慧和品德。而他所運用的,正是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古人所說的“曲全”,並非虛言,而是實實在在的智慧,這位國君以其實際行動,真正做到了“誠全歸之”。

在這個古代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的智慧在國家治理和為人處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教導我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要懂得迂迴、謙遜、專注和適度,以達到更加圓滿的結果。

故事(二)

在繁華喧囂的現代都市中,人們如同螻蟻般忙碌奔波,為了功成名就、財富地位而爭鬥不休。然而,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三章所蘊含的智慧,如同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了在這複雜社會中前行的道路。

李明是一位年輕的創業者,他充滿激情和抱負,一心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打出一片天地。起初,他憑藉著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商業洞察力,迅速取得了一些小成績。然而,隨著業務的擴充套件,他開始變得過於自我,總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方法,不願意聽取他人的建議。

在一次重要的專案合作中,李明與合作伙伴產生了分歧。他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方案是最完美的,不願意做出任何妥協。結果,雙方的合作陷入了僵局,專案進展緩慢,最終導致了不小的損失。

這次挫折讓李明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他想起了《道德經》中的“曲則全”。他意識到,自己之前過於剛直,不懂得迂迴和妥協,才導致了合作的破裂。

於是,李明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處事方式。在面對不同的意見時,他不再急於反駁,而是耐心傾聽,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他發現,這樣做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想法,還能找到更全面、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就像“窪則盈”所表達的,李明學會了以謙遜的態度對待他人和事物。他不再自視甚高,而是主動向團隊成員請教,汲取他們的經驗和智慧。這種“窪”的姿態,反而讓他贏得了團隊成員的尊重和信任,大家更加願意與他合作,為共同的目標努力。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李明也不再貪多求全,而是專注於核心業務,做到“少則得”。他摒棄了一些看似誘人但與核心業務關聯不大的機會,集中精力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透過這種方式,他的公司逐漸在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口碑,業務也得到了穩步增長。

同時,李明不再自我誇耀,懂得了“不自伐故有功”的道理。他把功勞歸於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激勵大家更加積極地工作。他也不再自高自大,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不斷學習和進步,做到了“弗矜故能長”。

在與競爭對手的相處中,李明秉持著“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的原則。他不再把競爭對手視為敵人,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對方的優點,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他注重產品創新和使用者體驗,透過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贏得市場份額,而不是透過惡性競爭去打壓對手。

例如,在一次行業展覽會上,李明的公司展示了一款新研發的產品,引起了眾多關注。其他一些競爭對手感受到了壓力,開始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進行競爭。然而,李明並沒有被他們的行為所幹擾,而是繼續專注於與客戶的溝通和交流,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反饋。最終,客戶們被李明公司的真誠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