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善於建樹的人,所建樹的不會被拔除;善於抱持的人,所抱持的不會脫落,(如果能將此道長久秉持)子孫就會因此祭祀不斷。

把這個道理貫徹到自身,他的德行就會真實純正;貫徹到家庭,他的德行就會有餘;貫徹到鄉里,他的德行就會增長;貫徹到邦國,他的德行就會豐盛;貫徹到天下,他的德行就會普遍。

所以,依據自身的情況去觀察他人,依據自家的情況去觀察別家,依據本鄉的情況去觀察他鄉,依據本國的情況去觀察別國,依據天下的情況去觀察天下。我憑什麼知道天下的情況是這樣呢?就是依據這個道理。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寧靜祥和的小鎮,名叫清平鎮。鎮裡有一位受人敬重的老工匠,名叫魯伯。魯伯手藝精湛,尤其擅長建造房屋,經他之手建成的房屋,不僅堅固美觀,而且歷經風雨、地震等自然災害都安然無恙。這便是 “善建者不拔”,他憑藉著對建築工藝的執著鑽研與對每一處細節的嚴格把控,為鎮上的居民打造出一個個安穩的家。

魯伯膝下有一子,名叫魯青,魯伯對兒子寄予厚望,從小就教導他要踏實做事,堅守本心,如同緊緊抱住珍貴之物一般,不輕易放棄原則,即 “善抱者不脫”。魯青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養成了堅韌、誠信的品質。

隨著歲月流逝,魯伯年事漸高,將手藝傳給了魯青。魯青接過父親的衣缽後,同樣秉持著精益求精的態度。有一年,清平鎮遭遇罕見的暴雨洪澇災害,洪水如猛獸般肆虐,許多新建的房屋被沖垮,百姓們苦不堪言,流離失所。唯有魯青建造的房屋,穩穩地矗立在洪流之中,庇護著屋內的人家。洪水退去後,鎮民們對魯青更是讚不絕口,紛紛請他修繕或重建家園。魯青不僅沒有趁機抬高價格,反而分文未取,免費幫那些家境貧寒的鄰居們修補房屋,他深知,自已的手藝傳承自父親,承載著為鄉親們遮風擋雨的責任,這是家族的堅守,也是 “子孫以祭祀不輟” 精神的延續,他要用行動守護這份德行,讓魯家的好名聲世代相傳。

在修身方面,魯青每日早起勞作,無論工作多累,都會在睡前反思一日的言行,遇到與鄰里的小摩擦,總是率先反省自身,以謙遜友善化解矛盾,因此他在鎮上人緣極佳,大家提起他,都豎大拇指,說他德行純正,這便是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後來,魯青成家立業,他將魯家的家訓 “善建善抱” 帶入了家庭。家中成員分工明確,夫妻和睦,子女孝順。魯青教育子女要勤勞善良,尊重長輩,遇到困難時全家齊心協力共同克服。鄰里們時常看到魯青一家其樂融融的景象,都羨慕不已,他家的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德行在家庭的滋養下愈發充盈,有餘力去幫助更多的人,這便是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再後來,魯青憑藉著自家的威望和德行,被推舉為鎮長。上任後,他決心將清平鎮建設得更加美好。他召集鎮上的能工巧匠,一起修繕道路、橋樑,改善集市的環境,還組織大家互相傳授技藝,提升生活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清平鎮的風氣越來越好,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德行在鄉里得到了進一步的生長和傳播,此為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周邊的村鎮聽聞清平鎮的變化,紛紛派人前來學習取經。魯青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還組織各鎮之間的交流活動,促進共同發展。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