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譯文】
假使我稍有認知,行走在大道之上,唯獨害怕走入歧途。大道十分平坦,然而世人卻喜歡走小路捷徑。
朝政腐敗不堪,農田極為荒蕪,倉庫十分空虛;(統治者卻)身著華麗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寶劍,飽足精美的飲食,財貨富足有餘;這簡直就是強盜頭子的行徑。這實在是不符合道啊!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名為清平的國度。新繼位的國王逸風年輕氣盛,懷揣著滿腔抱負,想要讓清平國走向昌盛。起初,他偶然讀到一本古籍,其中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這段話令他印象深刻,他決心要循著大道治理國家。
登基伊始,逸風國王每日勤勉,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他發現國家的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許多農民辛苦勞作一年,收成卻寥寥無幾,於是他召集大臣,計劃撥出專款,招募能工巧匠,修繕各地的灌溉溝渠,同時減輕農民的賦稅,讓他們能安心耕種。這一舉措就如同踏上平坦的大道,直擊國家發展的根本。
然而,時間一長,逸風國王身邊漸漸聚集了一群諂媚之臣。這些人整日在他耳邊吹噓,說若想快速彰顯國威、積累財富,不必拘泥於這些緩慢的 “笨辦法”。他們向國王獻上所謂的 “捷徑”:提高商業稅賦,打壓小商販,將錢財集中到國庫;削減對農田的投入,把資金用於修建華麗的宮殿,以吸引他國使者,展示清平國的 “強盛”。
逸風國王一開始還頗為猶豫,可經不住這些大臣的巧言令色,逐漸動搖了初心。朝堂之上,開始大興土木,宮殿修得金碧輝煌,國王的服飾也越發華麗,配飾精美,飲食更是窮盡珍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田間地頭一片荒蕪景象,農民們因賦稅加重、水利失修,紛紛放棄耕種,背井離鄉去謀求生路,國家的糧倉也逐漸空虛。
朝中幾位正直的大臣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老臣懷仁冒死進諫:“陛下,如今您的行徑,恰似古籍中所言的‘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您本知曉要行於大道,可如今卻被小人蠱惑,走上了歧途,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
逸風國王聽聞這番話,如遭當頭棒喝,他回想起自已最初的決心,又看到如今國家的慘狀,懊悔不已。他當機立斷,將那些諂媚之臣逐出朝堂,重新啟用正直有能之士,再次把精力和資金投入到民生工程上。
他親自下田,與百姓一同勞作,帶領大家修復水利,開墾荒地。百姓們看到國王的改變,紛紛重拾信心,迴歸家園。經過數年的努力,清平國再度煥發生機,田野裡麥浪滾滾,糧倉充實,百姓安居樂業,而國王逸風也真正領悟到唯有堅守正道,摒棄捷徑,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走向繁榮昌盛之路。
【解析】
認識論角度
對 “道” 的認知:“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體現了一種對 “道” 的敬畏和追求正確認知的態度。“道” 在這裡可被視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真理或規律,人們只有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才能感知到 “道” 的存在,並努力遵循它。同時,也提醒人們要警惕偏離正道,避免陷入錯誤的認知和行為。
現象與本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 描述了一種社會現象,即統治者表面上的奢華富足與實際社會的衰敗荒蕪形成鮮明對比。這啟示人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被表面的繁華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