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譯文】

天下萬物都有其初始,這個初始可視為天下萬物的根源。既已掌握了萬物的根源,就能由此認識萬物。進而堅守住這個根源,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堵塞嗜慾的孔竅,關閉嗜慾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開啟嗜慾的孔竅,熱衷於紛雜世事,終身都不可救藥。

能察見細微之處,叫做 “明”;能持守柔弱,叫做 “強”。運用智慧的光芒,返照內在的明澈,不給自已留下禍殃,這就叫做因襲不變的常理。

【故事】

在繁華喧囂的京城,有兩位年輕才俊,一位叫蘇啟,一位叫林淵。他們都出身名門,才學出眾,胸懷壯志,渴望在仕途上一展身手,為國家社稷貢獻力量。

蘇啟生性活潑外向,對世間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熱衷於結交各路權貴,出入各種宴會場合。他認為,多結識人脈,多參與事務,便能積累足夠的經驗,為日後的晉升打下堅實基礎。於是,他每日忙碌於應酬,穿梭在達官貴人之間,眼睛緊盯每一個可能帶來機遇的 “風口”,耳朵時刻留意著各種最新的訊息和傳聞。

與之相反,林淵則內斂沉靜,他醉心於研讀古籍經典,探尋天地萬物的根源。他深信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的道理,花費大量時間獨處靜思,鑽研學問。他常於夜深人靜之時,在書房中秉燭夜讀,從古老的哲學典籍、歷史記載中,試圖找尋世間規律的初始源頭,仿若一位虔誠的探尋者,挖掘著智慧的寶藏。

一日,朝廷頒佈詔令,欲選拔賢能之士前往受災地區,負責賑災與重建事宜。這無疑是一個嶄露頭角的絕佳機會,蘇啟聽聞後,立刻動用自已所有的人脈關係,四處奔走遊說,精心準備各種華麗的策論,力求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而林淵並未急於行動,他先深入瞭解受災地區的地理風貌、人文習俗以及歷年的災患情況。他發現,這些地區頻發災害的根源在於過度開墾,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致使水土流失嚴重,水利設施也年久失修。基於對根源的洞察,林淵制定了一套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案:一方面倡導百姓休耕還林,恢復生態;另一方面組織民眾合力修繕水利,提高抵禦災害的能力。他的方案樸實卻直擊要害,雖未用華麗辭藻修飾,卻飽含著對問題本質的深刻理解。

選拔之日,蘇啟憑藉自已的口才與廣泛人脈所帶來的支援,在朝堂上侃侃而談,他的方案涉及諸多新奇的賑災手段與宏偉的重建規劃,令不少官員眼前一亮。然而,林淵上臺後,只是平靜地闡述了自已所發現的根源問題以及對應的解決辦法。

起初,一些官員對林淵看似簡單的方案有些不以為意,但經過深入討論與權衡,大家漸漸意識到,蘇啟的方案雖聽起來振奮人心,卻可行性較低,且未觸及問題的根本;而林淵的方案,雖低調平實,卻如釜底抽薪,能真正實現受災地區的長治久安。最終,林淵憑藉對問題根源的精準把握,成功獲選。

蘇啟對此結果十分不解,事後找到林淵請教。林淵微笑著說:“蘇兄,你熱衷於追逐外界的繁華,‘開其兌,濟其事’,看似忙碌充實,實則忽略了事物的根源。我不過是‘塞其兌,閉其門’,潛心鑽研,找到了問題的‘母’,自然能知曉應對之‘子’。只有堅守根源,方能‘沒身不殆’。”

蘇啟聽後,若有所思。在後續的日子裡,他開始學著林淵的樣子,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靜下心來讀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