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外在環境使萬物得以長成。因此,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貴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貴,就在於它對萬物不加干涉,從來都讓萬物順任自然。
所以,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育,使萬物成熟結果,對萬物滋養保護。生長萬物卻不據為已有,培育萬物卻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成長卻不加以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故事】
在一個寧靜而祥和的山谷中,有一個小小的村落,村裡的人們世代過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農耕生活。
村裡有一位受人敬重的老者,名叫玄風。玄風老人對自然之道有著深刻的領悟,他深知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的道理,並一直身體力行地教導著村裡的年輕人。
有一年春天,村裡的年輕人阿福發現山谷中一塊閒置的土地土壤肥沃,便想著開墾出來種上大片的莊稼,期望能有個好收成,多換些錢財。他滿懷幹勁地忙碌起來,每日早出晚歸,除草、翻地、播種,精心侍弄著這片土地。
然而,阿福的做法卻引來了一些爭議。有的村民認為他過度開墾,破壞了山谷原本的生態平衡,擔心會引發一系列惡果。阿福卻不以為然,覺得自已只是在充分利用資源,創造財富,並沒有做錯什麼。
玄風老人得知此事後,把阿福叫到了村外的山林邊。此時正值萬物復甦之際,山林裡繁花似錦,綠草如茵,鳥兒歡快地歌唱,小動物們在林間穿梭嬉戲。玄風老人指著這片生機勃勃的山林,對阿福說:“孩子,你看這山林,道賦予了它生命的起源,讓各種樹木、花草在這裡生根發芽,這是‘道生之’;而山林中自然形成的生態迴圈,樹木為小動物提供棲息地,小動物又幫助傳播花粉、種子,彼此依存,相互滋養,這便是‘德畜之’;不同的植物、動物各自呈現出獨特的形態,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小巧玲瓏,這是‘物形之’;再加上山谷的氣候、水源等外在條件,共同促成了這片山林的繁茂,也就是‘勢成之’。萬物皆遵循此理,我們生活的這片山谷也是如此啊。”
阿福若有所思地看著山林,心中的浮躁漸漸平息。玄風老人繼續說道:“你開墾那片土地的初衷雖好,但若是不顧山谷的整體平衡,只為了一時之利,就違背了道與德。道與德養育了我們世世代代,我們應尊崇它們,順應自然。”
阿福聽後,心中滿是愧疚,他決定改變計劃。他不再大面積開墾,而是隻在土地的邊緣種上了一些適合本地生長的穀物和蔬菜,並且在田邊留出了溝渠,以便雨水能夠自然地滲透回土地,滋養周邊的植被。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福驚喜地發現,他的莊稼長得格外茁壯,而且山谷裡也並未因為他的耕種出現任何生態問題。相反,那些原本被他驚擾的小動物們,也漸漸回到了附近,偶爾還會幫忙吃掉莊稼地裡的害蟲,一切都進入了一種和諧共生的美好狀態。
又過了幾年,村裡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暴雨災害,洪水肆虐,許多村民的房屋和莊稼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阿福想起玄風老人的教誨,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他憑藉著平日裡對山谷地勢和水流走向的觀察,帶領著村民們一起疏通河道,用沙袋加固河岸,保護村莊免受更大的衝擊。在這個過程中,阿福沒有絲毫的居功自傲,他只是默默地付出,盡心盡力地幫助大家。
洪水過後,村莊逐漸恢復了生機。村民們對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