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朝廷面臨外敵侵擾,邊境告急。蘇啟吸取上次的教訓,沒有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與林淵一同深入分析局勢。他們發現,外敵此次侵擾的根源是本國貿易政策的不合理,導致對方物資匱乏,民生艱難,不得已而挑起戰事。

於是,林淵與蘇啟聯名向朝廷進諫,建議調整貿易政策,在保障本國利益的前提下,適當讓利,同時加強邊境防禦,展示軍威。朝廷採納了他們的建議,不久後,外敵因看到和解的希望以及本國的防禦實力,停止了侵擾,邊境重歸安寧。

經此一事,蘇啟徹底明白了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的道理,他與林淵也成為了摯友,二人攜手共進,在日後的仕途上,無論遇到何種難題,都始終銘記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憑藉著對根源的堅守和對智慧的運用,屢次為朝廷化解危機,成為一代名臣。

【解析】

本體論角度

萬物根源的探尋:“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體現了對世界本體的思考,認為天下萬物存在一個初始根源,即 “母”,這是一種對宇宙萬物本原的探尋,與西方哲學中對世界本原是水、火、原子等的思考類似,是一種試圖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找到終極依據的思維方式。

本體與現象的關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表明透過把握萬物的根源,就能認識萬物。這裡的 “母” 代表本體,“子” 代表現象,揭示了本體是現象的基礎和依據,現象是本體的表現和衍生,人們可以透過現象追溯到本體,也可以從本體出發去理解現象。

認識論角度

認識的方法與路徑:“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提出了兩種認識方式。“塞其兌,閉其門” 倡導人們摒棄外界的干擾和誘惑,迴歸內心的寧靜,透過內省和體悟來認識世界,這是一種向內求的認識方法。而 “開其兌,濟其事” 則是指過度依賴外在的感官和行為去追求事物,會使人陷入紛繁複雜的表象中,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難以獲得真正的知識。

認識的深度與智慧:“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強調了認識的深度和智慧。能察見細微之處,意味著不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能夠洞察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端倪,這是一種深刻的認識能力。“守柔曰強” 則體現了一種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智慧,不是一味地逞強爭勝,而是在看似柔弱中蘊含著強大的力量,這也是一種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實踐論角度

行為的準則與堅守:“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表明在實踐中要堅守事物的根源和本質,遵循規律行事,這樣才能避免危險和災禍。這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準則,即在面對各種複雜的情況時,要把握根本,不被眼前的利益和表象所左右,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立場。

實踐的智慧與境界:“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指出人們在實踐中要運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同時又要回歸到內在的明澈,不炫耀、不張揚,遵循常理,這樣才能避免給自已帶來災禍,達到一種高超的實踐智慧和境界。

=====

個人成長方面

追求內心寧靜:現代社會資訊爆炸,人們面臨各種誘惑和干擾。“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啟示人們要學會拒絕外界的過多幹擾,減少無意義的社交和資訊攝入,留出時間進行自我反思和內省,專注於自身能力的提升,以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專注,實現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注重細節與謙遜:“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提醒人們在生活中要注重細節,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從細微之處發現問題和機會。同時,要保持謙遜和低調,不逞強好勝,以柔克剛,這樣才能在面對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