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之學

一種新哲學之建立,必有一種新宇宙觀、新人生觀,前已言之。宋代哲學,實至慶曆之世,而始入精微。其時創立一種新宇宙觀及人生觀者,則有若張子之《正蒙》,司馬氏之《潛虛》,邵康節之《觀物》。司馬氏之書,不過揚子《太玄》之倫。邵子之說,頗有發前人所未發者;然術數之學,我國本不甚行,故其傳亦不盛。張子之說醇矣;然不如周子之渾融。故二程於周子,服膺較深。朱子集北宋諸家之成,亦最宗周、程焉。而周子遂稱宋學之開山矣。

周子之哲學,具於《太極圖說》及《通書》。《太極圖說》或議其出於道家,不如《通書》之純。此自昔人存一儒、釋、道之界限,有以致之。其實哲學雖有末流之異,語其根本,則古今中外,殆無不同;更無論儒、道之同出中國者矣。《通書》與《太極圖說》相貫通。《通書》者,周子之人生觀;《太極圖說》,則其宇宙觀也。人生觀由宇宙觀而立。廢《太極圖說》,《通書》亦無根底矣。朱子辨《太極圖說》,必為濂溪所作,而非受諸人(潘興嗣作周子《墓誌》,以《圖》為周子自作,陸象山以為不足據),其說誠不可信。然謂“傳者誤以此圖為《通書》之卒章,而讀《通書》者,遂不知有所總攝”,則篤論也。

太極圖之出於道家,殆不可諱。然周子用之,自別一意,非道家之意也。所謂《太極圖》者,上一圈為太極。太極不能追原其始,故曰“無極而太極”。次圈之黑白相間者為陰靜陽動。(黑為陰靜,白為陽動)陰居右,陽居左。陽變為陰,陰變為陽,故左白右黑之外,間以左黑右白一圈,其外則復為左白右黑焉。其下為水、火、木、金、土,五小圈。水、金居右,火、木居左者,水、金陽而火、木陰也。土居中,衝氣也。水、火、木、金、土,上屬於第二圈,明五行生於陰陽也;下屬於第四圈,明人物生於五行也。水、火、木、金、土,各為一小圈,所謂“五行各一其性”也。其序:自水之木,自木之火,自火之土,自土之金,沿《洪範》五行首水,及古人以五行配四時之說,所謂“五氣順布而四時行”也。下一圈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明萬物所由生也。又下一圈曰“萬物化生”,人亦萬物之一,實不可分作兩圈,周子蓋沿道家舊圖,未之改也(周子之意,或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為抽象之言,不指人)。

周子之說太極圖也,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案此周子根據古說,以說明宇宙者也。古有陰陽五行之說,已見前。二說在後來,久合為一;而推原其始,則似系兩說。以一為二元論,一為多元論也。其所以卒合為一者,則以哲學所求,實為惟一,多元、二元之說,必進於一元而後安。五行之說,分物質為五類,乃就認識所及言之。其後研究漸精,知人所能認識之物質,與其不能認識而指為虛空者,實無二致。其所以或能認識、或不能認識者,則以物質有聚散疏密之不同,自人觀之,遂有隱顯微著之各異耳。至此,則認識所及之水、火、木、金、土,與認識所不及之至微之氣,可以併為一談。而五行之多元論,進為一元矣。陰陽之說,蓋因“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悟入。其始蓋誠以陰陽為二體。研究漸精,乃知所謂陰陽者,特人所見現象之異,其本體,初不能謂為不同。於是陰陽二者,可謂同體而異用。乃為之假立一名,曰太極。而陰陽二元之論,亦進為一元矣。二說既同進為一元,自可合併為一說。乃以太極為世界之本體;世界之現象,為人所認識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