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能解決最切實的問題,這種模式的時機在國內尚未到來。
下探到第一線需要魄力,但在胡殊同看來,如果最後拿下了這塊地,這將成為企業的基因。
他是菜農的孩子,田間地頭的事一直跟隨著自己,怎麼與菜農打交道,怎麼把事情做好,這也是一種優勢。
走這條路當然會面臨人手車輛緊缺、付出大量額外成本的問題,但路都是一步一步走的,創業者更要踏實。
胡殊同從沒想過一口吃個胖子,指望園區一啟就席捲五縣?八方聚菜、四海來魚?那是一種幻想。
既入市場,就免不了競爭與合作,做大做強需要過程,還需要機遇。
行業人都有預測,政策的大力扶持將不再久遠,行業相關的出臺辦法已經在起草,但從當下來看,胡殊同所能得到的切實只有無息貸款。
許多構想隨之浮現,漸漸地,這份方案的骨架、核心乃至老師說的兩個點,都因為這條路的明確而越發明晰。
也是這一連串的篤定,讓胡殊同把重心落在了之前並沒有細究過的模式,如何既做好最先一公里,又能讓農產品快速走向市場,不覺之間他的初始視野也被抬升了。
起於最先一公里,終於最後一公里,不僅要做上下游的銜接整合,還要把全程控在自己手中。
那將很難,甚至將得不償失,但他相信這是菜籃子的有力一步,一個屬於專業行業人的遠見。
他的情緒都開始傾注在這裡,就像老師說的,心無旁騖一身輕!
做系統的冷鏈、真正的冷鏈,把所學、所見、所感、所研用在這件值得付出一生的民生大事!
這才是,胡殊同的——
冷鏈之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