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殊同的報告方案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做“農產品交易中心”,將從田間採收而來的蔬菜集中在園區,開放式為各區域打造農產品產地集中平臺,配合強大的儲存功能,向農產品交易基地的方向轉變。
第二則是“農產品冷鏈配送”,向青巖市、周邊縣市的蔬菜超市、農貿市場供應農產品。
二者互為補充,大大減少了農產品在初始流通的中間環節,依靠園區,農產品可以從田間地頭直達市場供應。
為了實現這一鏈條,胡殊同開創式提出“田間裝配庫方案”,他將五縣蔬菜生產最為集中的區域劃歸出來,以“最遠不超過十公里”為原則設定輻射式裝配庫。
如此一來,胡殊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冷藏車的往返成本,依靠千噸級甚至儲量更大的裝配庫,形成蔬菜在田間的前端站,再依據即時需求進行貨物集中統一調配。
由此也真正實踐了最先一公里的一種模式,及時從田間走出來,用庫連結庫,最大程度減少農產品在田間因滯留而產生的浪費。
模式構畫之後,便是胡殊同最熟悉的園區規劃,這塊土地有190畝,相當於17個足球場,但從長遠來看僅能算得一箇中型物流園區。
目前,國內一線城市的千畝大園區已經在規劃中,與盤湖漁港那種經濟區的規模更加不可同語。
除了預冷庫區、溫層覆蓋零下7c到0c的冷藏立體儲存區、零下30c到零下18c的冷凍立體儲存區等幾個固定功能區之外,胡殊同重點闡述了整個園區的系統化運轉,外部是鏈、內部也成鏈。
農產品分撥與條形碼管理、系統庫存管理,一開始便將資訊科技整合在內。
全程監控農產品保鮮狀況,實現管理精準化、減少倉儲成本、運輸溫度可視等等,這些也為胡殊同最後的戰略性闡述打下基礎。
我們需要現代化的冷鏈,除了冷鏈本身需要進步,它還是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助力。
現代農業需要現代流通,它對拉近城鄉距離、增強城鄉互動、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實現農副產品轉化增值都有不可替代性。
這份厚達90多頁的方案做完,已是五月中旬了,據雷小溪說這一次沒有現場式的報告流程,胡殊同只需交上方案,規劃局審查之後還要繼續上交,綜合各方意見之後才有定論。
胡殊同來到青巖市規劃局,雷小溪花了十多分鐘才把方案看完,而後點起頭來。
方案本身雷小溪沒有發表看法,反而是詢問起胡殊同在明源那邊的事情,其實不問也知,胡殊同前前後後為了這件事已經在老家待了小半年,學校那邊自然有一大堆的事情需要他去做,最棘手的自然是碩士論文了。
胡殊同見狀便也沒有多聊方案的事,二人隨意聊著的時候,雷小溪的內心卻打起鼓來。
當這樣一份方案呈現在面前時,不得不讓他生出另一重的擔憂,事情不怪胡殊同,反倒是這樣的方案才符合他這個精於學術的人。
是雷小溪把事情想得有些簡單了,當他得知這樣一塊好地方的時候,腦海中立時浮現出胡殊同,認為這是最適於他的舞臺。
一個電話過去一拍即合,胡殊同雷厲風行開始行動。
這份方案不是幾個庫、幾輛車的問題,也不是點和線的問題,它涉及到一個龐大的面。
可是,無息貸款那是有額度的,雷小溪大概想了想,胡殊同這個宏大的願景,貸款那點錢連庫都起不來。
“殊同,你算過這個園區要花多少錢嗎?”
“雷處長,只要能批下,我就能動起來.”
這麼多年,雷小溪第一次對胡殊同的話產生懷疑,哪怕只是胡殊同方案中所謂的“一期”,全搞起來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