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末,胡殊同坐在家中的小院裡。

正午屋外風光好,日頭明媚風徐徐,透透氣還能望得遠,更容易活泛人的想法。

桌子上沒有一本書,而是散落著大量的紙張,多是胡殊同年前年後一邊查探一邊即時記下的內容。

上面有一些資料,更多的是依據自己所見羅列的一些關鍵詞和當時的躥升出來的念頭。

青巖市北五縣,準確地說應該是西北二縣、東北二縣、正北一縣,又因為青巖市北原區是一個向北延伸的狹長區,這便導致牛家鎮西邊的這塊地和五縣縣城的距離都相差不多,幾乎可以把它看成一個五角星的中心點。

雖說物流園區都有倉儲、配送、運輸、裝卸、包裝等一系列功能,但真正操作起來,不同的側重點會將物流園區分出類來,僅拿倉儲這件事來說便分很多門道。

有的是為客戶儲貨,說白了就是搭一個冷庫的大場子,為各種易腐食品企業打造儲存大本營。

更有的則是直接做租賃,按空間計算為客戶提供長期租賃服務,這一類將大幅減少園區的干預。

此外,重點做產地還是銷地,主要針對哪些客戶,都將讓物流園區的職能發生變化。

這並不是一個模子的蛋糕,家家都一樣,所以說,胡殊同面臨著最重要的思考便是——

要走怎樣一條路?

久浸這一行的他,豈會不知道怎樣最賺錢,簡單來說,只要不做最先一公里,都會帶來可觀的收入。

原因並不複雜,深入田間地頭意味著大量的人工、車輛與時間成本,哪怕這塊地位置再優越,終歸還是有太多的路要走,車要跋涉、貨要聚集。

最簡單的操作,便是從大量的菜販手裡收菜,將園區變成龐大的產地集散中心,再向市內超市、菜市場定向集中供應,還能做大規模儲存,也可與省外聯通。

再配上冷庫租賃,隨著企業合作越發成熟、地段價值攀升,租金勢必上漲。

但若不做最先一公里,胡殊同這麼多年的行業鑽研將失去很多意義。

他要做冷鏈,而不是做鏈。

不是運輸的中轉站、單一的冷藏庫,而是全程冷藏控溫的“城市冰箱”。

這是多年潛藏內心不可釋然的事,也是無數冷鏈人的理想,一如他大學初次在學術廳見到老師時,聽到的那兩個樸實命題——吃得放心、減少浪費!

許多問題,都是最先一公里的問題。

為什麼“農民難賣、市民難買”,為什麼從田間一毛三一斤收的菜,走上幾十公里路就翻了幾番?又為什麼城市超市裡斤斤兩兩都是錢的胡蘿蔔,農民卻大量拿來餵豬?

田間產生的大量浪費、綠被車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浪費,讓產能無法全部走向市場,一噸菜和兩噸菜一個小區分,價格當然差別很大。

運輸的不及時,讓蔬菜大量滯留,價格過於低,菜農不願賣,缺乏調節與錯季,都是現實的問題,菜籃子的問題。

這還涉及到蔬菜的質量,為什麼在菜市場買的菜看上去露水晶瑩,到家裡只擱半天甚至三兩小時就蔫得離奇?因為運輸過程中沒有冷藏而進行灑水,讓蔬菜看上去更新鮮,可水分一旦蒸發,還會快速帶走蔬菜本身的水分。

此外,還有調節的問題。

胡殊同大二那年,整個墨自縣家家種芹菜,可臨到收菜時,芹菜價格暴跌。

水桶粗的一大捆只能賣幾毛錢,很多菜農寧願扔了也不賣,他記得縣道的左右全是傾倒的芹菜,還有一把把辛酸淚。

可要是有空間足夠的冷藏建設,芹菜可以存70天,有足夠的運力,芹菜可以賣到外省,甚至賣到國外。

在歐洲看過的第三方物流,胡殊同當然想過,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