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沒啥事,但在國內的威望卻遭受重大打擊,從中原頻發的叛亂就能看出。
首先要清楚一點,在大漢的每一場叛亂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一股或者幾股力量在推動,譬如之前發生在曹植留守的許都,曹丕留守的鄴城的叛亂就能看出,這一點曹操自然十分清楚。
於是曹操在進位魏王時,借用曹丕、曹植奪嫡之爭,直接將河北崔家族長崔琰斬殺,雖然崔家現在也算不上什麼大士族,但用他的血來震懾其他人還是夠的。
在曹操斬殺崔琰後,中原大士族們的確老實多了,再加上季漢推行了更加嚴苛的抑豪強,重百姓的政策,致使他們開始對曹操的命令言聽計從起來,要糧給糧、要錢給錢、要人給人,一副任人索取的模樣。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讓曹魏的實力快速增長,不至於讓逐漸變法成功的季漢反超,但這種實力增長是不具有可持續性的,總有一天會達到上限從而由盛轉衰,而曹操的死就是曹魏由盛轉衰的開始。
而以曹操的才情又怎會看不明白呢,所以魏延可以斷定,曹操他一定會同意的。
“文長,你為何如此篤定曹操會選擇曹丕,而不是選擇更討他歡心的曹植,大破異族的曹彰繼魏王位呢。”
道理伊籍也懂,但他比較疑惑的是,魏延為何如此篤定曹丕會繼位。
“曹操有且只能選擇曹丕,因為現在的曹魏不像之前只有內憂而無外患,因為我們的原因,就註定曹操必須找一個有能力、又能讓所有人信服的人來主持大局,而大公子曹丕就是最佳人選。
首先是曹丕嫡長子的身份,這一點符合立長不立幼的理念,這會讓很多恪守成規計程車人滿意,這一點是曹植、曹彰永遠也趕不上的。
機伯,伱可千萬不要小瞧這些士人,這些人要麼是經學大家,要麼在某一領域擁有傑出的成就,這就意味他麾下門人子弟無數,在鄉里的影響力甚至比朝廷還要大。
例如大王之師——盧子幹
只要能得到這些人相助,不管是在政治、民生,還是軍事上,都能取得不錯的收益。
其次從能力上看,曹丕可比曹植、曹彰優秀太多了,除了才情相較曹植略有不足,勇武不及曹彰分毫外,在其他方面曹丕都領先了不止一個檔次,尤其是在政治制衡方面,我看他不輸曹操分毫。
最後就是他的政治主張了,雖然曹操不斷的在打壓士族,但要知道昔日的寒門他也會變成士族,所以士族力量仍舊滲透到曹魏的方方面面,在各行各業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因此曹植、曹彰走曹操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士族們也不可能再讓一個曹操繼位。
所以曹丕採用重士族,輕寒士的政治主張,正好擊中了士族們的痛點,自然能獲得大部分文武的支援。
至於曹丕能否看清士族之害,我想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曹丕既然視若無睹,我想他可能在模仿光武皇帝,想利用士族來完成篡漢之舉,而後魏承漢制,與世家共治天下。”
其實曹操很清楚曹丕繼位所帶來的危機,所以他才會如此寵愛曹植,也不止給過曹植一次機會,但奈何他太令人失望了,不足以在季漢崛起的情況下,帶領曹魏一統天下。
尤其是在十月中旬,襄樊之戰發生鉅變時。
當時曹操領軍回師途中,擔心時間拖久了襄樊會出現變故,於是讓人快馬通知在許都的曹植,讓他領新兵前去襄樊支援曹仁。
可當信使趕到許都時,曹植與幾位好友整日喝酒做詩,早已醉得不省人事,而且看樣子短時間內很難清醒,根本無法承擔南下救援曹仁的任務。
曹操得知訊息後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在心裡就已經將他打入冷宮從魏王候選人之列剔除,所以曹植奪嫡失敗,全是他自身原因怪不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