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楊松的高光時刻

時間過得飛快,自魏延在南鄭同夏侯惇、張遼等人會面後又過去了一個多月,而隨著魏延用大義裹挾曹操、孫權罷兵,天下局勢也趨於穩定,但各自的動作依舊頻繁。

首先是曹魏集團,曹操果真如魏延所料,放棄南陽領兵兩萬餘向隴西靠攏,大有同季漢在隴西一決雌雄的態勢。

同時,駐紮在榆中的曹休也有所異動,領兵兩萬進駐大夏以北斷絕通了往金城郡的所有道路,這意味著縱橫河西走廊馬超的退路被斷絕,不過幸運的是,還有一些小道可以輸送糧秣,不至於讓馬超餓死在荒涼的涼州。

當曹操領軍趕到榆中後,隴西地區曹軍總兵力也達到開戰以來的頂峰,總計十二萬兵馬:

曹休、曹真、郭淮、臧霸四人共領五萬兵馬,完成對大夏的半包圍;曹洪、鍾繇分領萬餘兵馬在狄道、襄武駐守;夏侯淵、曹操各領兩萬餘兵馬在安故、榆中駐守,這構成了氣勢駭人的十二萬大軍。

同時,曹操還在各州郡抽取兵馬向西線集結,並在內部大肆徵發民夫為大軍裝運物資,在這一刻曹魏集團的戰爭潛力被完全釋放,真是人多力量大啊。

與之對應的漢軍,在隴西地區總兵力才五萬餘,再加上此次曹軍由曹操親自統御,這讓隴西局勢發生逆轉。讓原本被馬超說動的羌胡部落直接變成乖寶寶,默默注視著即將發生的大戰。

當然,隴西地區的兵馬也是曹魏在西線最後的家底,倘若一戰盡沒,漢軍則可長驅直入順勢拿下關中、長安、潼關、函谷關等地,而缺兵少將的曹魏定不能擋。

所以,魏延在佩服曹操勇氣的同時,也對馬超,對羌人在心裡說聲抱歉:

一切為了大漢。

曹操在抵達榆中後,得知馬超仍在張掖郡以北活動,駐守大夏的漢將張南在面對曹休特意留下的生路置若罔聞,於是命令曹休合圍大夏殲滅這股冥頑不化的漢軍,徹底解決狄道側翼之憂。

不過傳令兵還沒走出大營,就被曹操派人給叫了回來,因為在這個時候,被魏延放走的夏侯充,走陳倉道、過渭水、騎快馬,終於抵達了榆中行營,同時帶來了魏延親筆信。

魏延的信讓曹操倍感頭疼,他自詡為漢相,一直對天下人宣揚的理念就是為陛下掃不臣,所以在面對魏延的大義之言時,他才會顯得如此躊躇,在進兵與罷兵之間難以下定決心。

最後,經過程昱、陳群、司馬懿等文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曹操最終叫停了即將發起的大夏之戰。

原因很簡單,儘管曹操、劉備先後稱王,但都遵循一個大漢的原則,別看魏延現在左一個季漢,右一個季漢叫的起勁,但他從沒說過季漢能代表大漢,不然季漢賴以維持的民心、道德將會崩潰。

因此,當魏延擺明態度為支援曹操抗擊異族,寧願放棄所取得的所有優勢,這一點無不讓天下百姓交口稱讚,因為在他們眼裡,先後取得隴西、武關道大捷的季漢是曹魏所不能抵擋的。

這樣一來,若曹操固執己見的發起大戰,對主動退讓的仁義之師窮追猛打,在人云亦云下,曹操苦心維繫了幾十年的大漢正統會直接崩潰,士人、百姓離心離德,導致中原更加動盪。

被魏延噁心透頂的曹操只能讓曹軍繼續加強訓練,待掃滅北方異族後再來同漢軍決戰,同時曹操也領教了魏延的無恥程度,用裹挾民意來拖延時間,無恥!。

當然,被迫休戰的曹操也沒閒著,他先是將曹真、臧霸調回,然後命曹真領兵兩萬,在西涼諸郡清掃投降的羌胡部落,最後讓臧霸在通往金城郡的通道上修建營寨、關隘,以此來斷絕馬超的補給。

他們打漢軍不行,但打羌胡總可以吧。

……

曹操此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