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重兵東征肯定是抱著奪取絲綢之路和西域的控制權來的,不然怎麼滿足三大帝國的胃口,因此雙方在這裡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必須透過戰爭才能打成一致才行,所以此戰沒有退縮可言。
不過因為兩國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再加上大漢主要利益在中原,所以對於貴霜、薩珊、羅馬三大帝國的情況瞭解得不多,類似於疆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兵力有幾何這些都知之甚少。
最後董允只能將敵人抬到和大漢一個高度來考慮,而在面對三個同層次的敵人時,若他們繼續保持多線作戰就有些不智,所以才建議立刻結束戰爭,不管最後是保持現狀還是和談都可以。
當然了,董允這裡主要是指魏國,吳國已經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只需要法正別讓孫權走脫了就行,畢竟孫權萬一流亡魏國成立流亡政權,對揚州的穩定是個不小的隱患。
“休昭此言在理,我們的確應該早日結束眼前的戰事將注意力放在西域,但結束戰爭的主動權不在我們手中,而在魏國手中。”
對於董允的話,諸葛亮先是肯定他的判斷是對的,但緊接著就指出他太過理想化,現在不是他們想不想打,而是魏國願不願意放棄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貴霜帝國和我們相隔萬里,我們收集情報困難,他們收集情報也同樣困難,而且因為雙方人種存在差異,在蒐集情報時不管向誰詢問都會遭到牴觸,更別說打聽軍機大事。
因此,貴霜帝國蒐集情報只能依靠遠道而來的商隊,而透過商隊往返兩地,以及從貴霜帝國發起試探的時間推算,他們所能接受到有關我們的情報大概是兩到三年前的資訊。
在三年前,曹軍在司馬懿的統領下在平城擊退文長,在天水方面我軍也頻頻碰壁,在鍾繇、郭淮等將的嚴密防守下我們發起的第二次北伐已然失敗,進入關中和中原復興漢室,對我們而言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而對魏國來講,我們不但擁有長江、秦嶺天險,還佔據了河套地區擁有地勢之利,縱使魏國有百萬大軍也難以逾越。
再加上我國還有陸上、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在為復興漢室源源不斷的輸血,我們已經具備復興漢室的基礎,相信這一點彼時的魏國同樣清楚。
拖下去,魏國終究逃脫不了滅亡的結局。
在這種不利局面下,作為絲綢之路的另一個獲利者,疆域和人口不在我們之下的貴霜帝國自然而然的就進入魏國的視野,更何況根據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魏國不可能視貴霜帝國如無物。
所以他們一定會派人同商隊接洽,並且還會主動給予貴霜帝國一切有關我們的情報,同時還會指出當時面臨的僵持局面,並強調只要他們在西域發起進攻,魏吳兩國在中原發起協同進攻,彼時的我們定會首尾難顧,最後只能選擇捨棄西域守住基本盤。
雖然這樣做對魏國而言沒有直接的好處,但絲綢之路的斷絕會影響到我國經濟,除了地方的發展會陷入遲滯外,數目龐大的職業軍隊恐怕也難以維持。
另外一個龐大且帶有敵意的勢力出現在西部邊陲,我們不可能置之不理的,最後一定會調集大軍前去防備,如此魏國在正面戰場的壓力將會驟減。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在當時同貴霜帝國達成秘密協議,對魏國而言都是最優解。
而當商隊將魏國提供的資訊和謀劃帶回貴霜帝國後,面對絲綢之路的巨大利益,以及西域地區尚待開發的土地時,貴霜帝國的貴族們不可能視若無睹,今天傳來的軍情剛好印證了這一點。
因此,休昭你想用民意來裹挾魏國的想法是不成立的,因為本次貴霜帝國入侵西域就是由三年前的魏國一手促成的,他們不可能為了所謂的民族大義就放過眼下唯一翻盤的機會。
再一個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