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諸葛亮,被劉備拜為太傅,徵東將軍,代理荊州牧,賜節鉞。
太傅自不用多說,負責教導劉禪學習,這不過是個虛職,諸葛亮不可能長時間留在成都,說白了就是給劉禪找個乾爹。
徵東將軍,大漢不常設的重號將軍,擁有開府之權,掌大軍征伐之權,再加上徵東二字,估計孫權要睡不著覺了。
代理荊州牧,這個任命可有可無,因為關羽不善內政,之前諸葛亮名義上只掌管荊南四郡,但實際上整個荊州都是他在管理,這一次不過更加名正言順,讓諸葛亮的政令可以更暢通無阻。
最後劉備還不滿足,還給諸葛亮加節鉞,這就意味著在某些時候他可以掌握荊州軍政大事,連關羽都必須聽命。
劉備果然夠信任諸葛亮,這可是把一州之權柄交給諸葛亮,這可是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第一個掌握一州權柄的臣子,雖然荊州牧名義上還是劉備。
當然了,劉備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劉備稱王就已將政治中心定在成都,以目前的局勢來看,恐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成都都將作為季漢的政治中心。
至於原因嘛,還不是季漢和曹魏的實力差距太大,目前只有依靠山川之險來防守,但成也山川,敗也山川,益州地域廣闊,地勢又險峻異常,從成都到公安有幾千裡之遙,僅訊息傳遞都要一個多月。
平時還沒什麼,政令、訊息傳慢點就慢點,可一到戰時,特別是江東不宣而戰偷襲荊州,若還要請示成都,訊息一來一回恐怕江陵都失陷了,所以,選一重臣總督荊州勢在必行。
而諸葛亮,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軍事上,在隆中為劉備規劃發展道路;在赤壁之戰火中取栗全取荊南;巧用妙計使孫權、周瑜陰謀破產;更是在劉備攻取益州時,擋住孫權近十萬兵馬的攻伐。
民政上,諸葛亮在魏延提出一系列政策的基礎上,結合荊州實際情況深化改革,輕徭薄賦,鼓勵農桑,大興水利,鼓勵生育,支援創造發明,扶持士族從農業轉型工商業。
毫不誇張的說,荊州能有今天冠絕天下的繁榮,離不開諸葛亮的辛勤付出,魏延只不過打下繁榮的基礎,以及為諸葛亮提出些指導意見罷了。
在吏治上,諸葛亮舉賢不避免親,讓很多有高尚品德的賢人在荊州各地為官;又嚴明法紀,懲治不法,上至一郡太守,下至販夫走卒違法必究。
任命賢人,整頓吏治,雙管齊下讓荊州風氣為之一肅,甚至在長沙湘江平原上,竟出現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盛世之景,因此無論是士人還是百姓,都稱讚諸葛亮乃太公在世。
再加上諸葛亮那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高潔品德,整個季漢上下都認為督使荊州非他莫屬。
……
其次是魏延,被劉備拜為治粟內史,加封徵西將軍,領涼州牧。
治粟內史即大司農,掌國家錢穀為財政長官,負責百官俸祿、軍費支出、鑄幣、重大工程造作、官田、煮鹽、冶鐵等事務,看起來權力滔天,其實也就那樣。
畢竟荊州管不到,涼州連個影子都沒有,而且劉備一定會設立少府來分權,所以嚴格的講,治粟內史的職權範圍只有益州一地罷了。
不過這都不重要,魏延估計治粟內史他當不了幾年,畢竟外敵環伺,劉備不可能把他放在後方,徵西將軍、涼州牧就是最好的明證。
至於治粟內史,是魏延主動要求的,他打算趁機把制幣權獨立出來,不再受皇帝一言而決,雖然他不太懂貨幣裡面的門道,但他魏延知道,大開核動力印鈔機會導致通貨膨脹,後患無窮啊。
所以將鑄幣權獨立出來,新設立一個財政署,透過發行與回收貨幣來宏觀調控國家的總體經濟,就顯得非常重要。
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