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不善長此道,不過他堅信只要財政署擺在這裡,總有一天會遇到對的人,帶她走出璀璨的未來,因為華夏先賢的智慧不可估量。
除了獨立鑄幣權以外,魏延還打算發行等額的銀幣、金幣,因為在糧食、煤炭、礦石等大宗商品交易中,交易量往往都是上萬,乃至十數萬斤,而交易後的五銖錢都得要車來拉,對商業貿易造成極大的不便。
至於為什麼不使用大錢,這裡就必須提到幣制改革。
華夏有兩次重要幣制改革,一次為漢武帝幣制改革,一次為國民政府幣制改革。
[兩次幣制改革帶來的成果,以及歷史的意義,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百度搜搜,這裡就不贅述了,畢竟有幾萬字呢]
簡單的來說,一枚五銖錢真的值五銖錢,因為是它的主要成份是銅等金屬,而銅在大漢乃至現代都是一種重要的金屬,所以,不管時代如何變幻,五銖錢它永遠不會被淘汰。
至於法幣就不用多說了,這玩意兒是和國家實力,國家信用掛鉤的,國強則增值,國弱則貶值,國亡為廁紙。
透過幣制問題,就能理解為什麼魏延會棄用劉巴,因為鑄造大錢是能得一時之利,但傷害的卻是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
不信回頭看看,當初鑄造大錢掠奪百姓財富的諸侯,哪個不是身首異處,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曹老闆寧願去挖墳盜墓,也不願私鑄大錢,因為此策百害而無一利。
使用存量稀少的金、銀等金屬來制金幣、銀幣,可完美解決這個弊端,畢竟它們本身的價值就等於貨幣的價值。
……
最後是法正,被劉備拜為尚書令,加封鎮軍將軍,領益州牧。
這倒沒啥說的,無非是協助劉備處理政務,同時配合魏延、糜竺等重設少府,權利也挺大的,但和前二者比起來有所不如,誰叫法正投得比較晚呢。
鎮軍將軍則完全是個虛職,沒有開府權,也沒有統兵權,一般在中樞參議軍政大事,只有發生大戰時才會給予實際兵權。
對三架馬車封賞完畢後,就開始其他文臣武將。
首先是五虎將,沒錯是那個熟悉的五虎將,關、張、趙、黃、馬五人。
原本劉備是不打算把馬超加上去的,不過季漢對外喊的疆域是三州之地,若中樞無涼州人,恐惹人非議對經略涼州不利,所以,馬超就被加了進來。
拜關羽為徵北將軍,領南郡太守,水軍都督,假節。
拜張飛為前將軍、加封鎮東將軍,領巴郡太守,假節。
拜趙雲為右將軍,加封鎮西將軍,領涼州刺史,假節。
拜黃忠為左將軍,加封鎮軍將軍,領漢中總督,假節,賜爵關內侯。(除徵西將軍的補償)
拜馬超為後將軍,加封安西將軍,領隴西總督。
很明顯馬超是個添頭,因為就他沒假節,就算他和趙雲同為重號將軍,但趙雲持節,這就意味著馬超受到趙雲的節制。
除了五虎將以外,還有馬良為鎮南將軍,總督南中事務。
馬謖為平西將軍,在魏延帳下聽令。
龐統為武都太守,同樣在魏延麾下聽令。
其他像張南、傅肜、霍峻、輔匡、龐德、馬岱等等將校皆被拜為將軍,在此就不一列舉。
董和為益州刺史,監察益州諸郡不法。
許靖為博士祭酒,掌季漢教育事宜。
陳到為衛尉,掌宿衛,負責宮廷警戒工作。
李嚴為廷尉,掌刑法,領南中監察使,督察不法。
張魯為典客,負責季漢民族事宜,領南中撫鎮使。
糜竺為少府,管理內庫。
伊籍為郎中令,協助魏延處理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