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走了進來,此人正是前益州郡太守,前南中掌軍中郎將,現任蜀郡太守董和,對了,他還有個兒子叫董允,目前在劉備帳下任參軍一職。
“下官見過別駕,不知別駕尋老朽所謂何事?”
董和不卑不亢的說到
“幼宰先生喚我文長即可,何必顯得如此生份,莫非幼宰先生心中還有氣不成?。”
魏延站起身來說道,言語中的愧色是個人都聽得出來,更何況宦海沉浮多年的董和。
“別……,文長,區區一撫鎮使罷了,老朽又怎會生氣,不過我等處於府衙之中,理應公私分明,以官職相稱。”
董和先是搖搖頭,而後又解釋了一下原因,不過看著魏延認真的神色,最後無奈的笑了笑坐在魏延對面。
魏延如此敬重董和,是和董和的為人分不開的。
在劉璋時期,因為蜀中物產豐富,蜀錦、井鹽等物暢銷大漢,致使益州風氣盛行奢侈,士族、商人穿戴如王侯般,飲食玉液瓊漿,每逢婚娶喪葬,幾乎要傾盡家財來操辦,和食不果腹的百姓相比,差距宛若雲泥之別。
在董和為成都縣令後,因他為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嚴厲打擊違反禮制者,讓蜀中浮躁的風氣為之一肅。
董和也主張節儉,反對鋪張浪費,穿粗衣,食粗茶淡飯以自身的行為來為眾人做出表率。
董和的行為讓蜀中之人無不敬佩,遂以董和為道德榜樣,致使蜀中奢靡、浮躁的風氣為之一空,百姓、官吏皆稱讚董和。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董和的廉潔之舉惹惱了一些豪強,他們相互勾連,並上書慫恿劉璋將其調離成都,耳根子軟的劉璋經不起蠱惑,隨後將董和調往益州郡擔任太守。
董和在為益州郡太守時,他依舊與過去一樣打擊治下不法,並主張節儉,以誠心相待南中蠻族,因此深受南中蠻族的信任與愛戴,在主政益州郡期間,為禍郡縣十餘年的蠻族竟秋毫無所犯,真是不可思議。
直到劉備入主益州,魏延在治蜀期間巡查地方時,聽坊間談起董和的事蹟,遂心生仰慕之情並將其調回成都,在州牧府擔任要職協助魏延治蜀。
後來漢中之戰暴發,因後勤補給需要伊籍,他不久後就卸任蜀郡太守,劉備考慮到董和曾擔任過成都縣令,又在蜀中頗有威望,遂遷其為蜀郡太守。
正因為這些,行事、為人頗為相似的董和、魏延二人,一來二去就成了忘年交,相互引為知己,時常一起討論《蜀律》在實際應用中不足,也提出過很多具有建設性的修改意見。
“幼宰先生勿怪就好。”
按照法正的意思,南中撫鎮使應該是董和的,畢竟他在益州郡為官多年,熟悉南中風土人情,又在南蠻中頗有聲望,若讓董和去梳理南中民政無疑會事半功倍。
不過此議被魏延給否決了,因為南中監察使已經確定是李嚴,若再讓董和出任撫鎮使,南中權柄基本落入益州派手中,費勁心機開發南中卻啥都得不到,那魏延圖什麼啊。
事後,魏延也向董和解釋過原因,說他年事已高,南中之地多瘴氣,久待恐對身體不利,而且蜀中離不來你,益州未來還有更重要崗位需要你。
對此董和毫不在在意,不過成都還是有風言風語傳出來,讓魏延有些擔心董和有小情緒,現在看來是他多慮了。
言歸正傳
“幼宰先生,由於招賢令釋出太過倉促,涉及範圍太廣,在人才甄別上存在較大的疏漏,致使很多官吏不敢妄下定論,一股腦的全部送來成都,導致參加考核的人良莠不齊。
為減輕州牧府的負擔,也為更好的甄別出良才美玉,我打算讓各地府衙對報名者提出考核,不知幼宰先生以為如何。”
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