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劉備聽了都直搖頭,他的錢都來之不易,怎麼可能消耗在這上面。
“就依文長之言,我看德昂就不錯,在我等治蜀期間,他時常能提出一些不錯的建議,在軍略上,更是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若遣他去上庸輔助子遠,我等可高枕無憂,上庸將萬無一失。”
劉備採納了魏延的建議,並迅速敲定吳懿的副手,就是在益州名聲不錯的李恢。
這樣一來,在小而重要的上庸郡內,有宗室代表人物吳懿,益州派代表人物李恢,再加上供應糧秣的荊州勢力,劉備這一手平衡玩得高明。
只不過,好像受傷的永遠都是元老派,曹魏勢力如此,孫吳勢力亦是如此。
“主公英明”
魏延對李恢的感官還不錯,有他在在一旁輔助,相信吳懿能更快恢復上庸郡的秩序,上一次的殺戮波及範圍有點大,直到現在上庸百姓還沒緩過神來,不管怎麼說,李恢總比劉封、孟達兩人好上一萬倍吧。
在確定經略漢中郡、上庸郡的人選後,劉備和魏延便不再聊起公務,開始談起了家常,至於其他任命的回南鄭再決定吧。
……
南鄭
回到南鄭的第一時間,魏延就以私人身份去拜訪楊松,魏延開門見山的表示,為報當年牽線搭橋之恩,他願意向劉備進言表他為漢中太守。
但是,漢中關乎益州的進出通道,這個位置太過重要,而君在漢中之戰中可以說是寸功未立,就算主公有所意動,但內部的反對聲依舊很大,特別是州從事法正。
只聽前半部分,楊松一張老臉都要笑爛了,他原以為漢中落入劉備之手,就是他們楊家由盛轉衰之始,沒想到魏延如此青睞他,竟表他為漢中太守,這太讓他意外了。
這可是漢中太守啊,就算已經遷走了一半百姓,但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在劉備勢力中擁有極高的戰略地位。
別忘了,太守可是兩千石的高官,荊、益二州算下來有太守之位的不過二十左右,看看這些人的履歷,哪個不是隨劉備出生入死得來的,自己能登臨此位實乃蒼天眷顧啊。
不對,是張夫人眷顧啊。
但魏延話鋒一轉,楊松的心也隨之跌落谷底,是啊,既然漢中如此重要,益州文武肯定不會讓它落入自己之手的,豈有將命脈交於他人之理?。
楊松不甘心,非常不甘心,他們楊家在張魯時期達到了頂峰,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漢中幾十萬百姓的生死存亡,可謂位高權重,已經達到郡望士族的巔峰。
然而如今卻由盛而衰,不但大量百姓被遷走,連楊家在軍中的支柱楊柏也戰死沙場,為了家族延續漢中太守他志在必得。
所以,楊松立即放低姿態鄭重向一拜,先表明投靠之意,再向魏延詢問應對之策。
魏延見此也是滿心歡喜,他讓劉備將任命隱而不發,不就為了讓楊松主動開口,從而更輕鬆的遷走漢中之民,以及建立棉花種植基地麼。
隨後魏延開始胡謅
他告訴楊松,原本主公念及楊柏在陳倉道之功,已經答應讓他進漢中太守,可那益州從事法正垂涎漢中富庶,便利用主公近臣的身份屢進讒言,致使主公舉棋不定。
若想得漢中太守之位理應主動出擊,只要漢中不再富庶,那些益州文武也就不會執著於漢中之地的歸屬,畢竟漢中的定位是軍鎮,兵權不可能在太守手裡。
所以,魏延便向楊松出了個主意,讓他主動向劉備進言,請求繼續南遷漢中之民,讓法正口中的富庶之地不復存在,如此一來障礙盡去,漢中郡太守非公莫屬。
魏延的話讓楊松遲疑起來,漢中已經遷走近三十萬百姓,本來沒啥人了,若再遷走一部分百姓那漢中還剩下什麼,他這個太守當得有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