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忽悠 安排
待明瞭魏延對太守、郡尉、都督等職權的劃分後,劉備也明白為什麼魏延會讓楊松、閻圃來治理漢中,而不是另尋他人。
首先劉備進兵漢中,是以益州牧的名義,而漢中一直都屬於益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漢中之民仍屬於劉備這個益州牧麾下。
正因如此,劉備大軍在挺進漢中後,就算發現一些有投曹之意的官員,劉備、魏延都未曾興起過殺戮,這樣一來,就導致漢中的吏治體系儲存的非常完整,除了幾個大將戰死外,餘者皆無損。
所以,不管劉備是否願意,千金買馬骨的事他都必須做,對這些漢中官員的安排,他只能以高官厚祿待之。
這些是客觀原因,劉備和魏延不得不這樣做,不然以後投降計程車族會越來越少,畢竟人家主動投降不就是為榮華富貴麼。
至於主觀原因,很簡單楊松乃漢中本地士族楊家的家主,而楊家又是漢中最大計程車族,若楊松為漢中太守,會安漢中士族的心,對快速恢復漢中的經濟、民生起重要作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漢中經過魏延、伊籍連續八個月的移民,人口從巔峰的六十萬人,已經下降到三十萬人左右,相當於移空了半個漢中,而且人口還在不斷的減少。
另外還有一個劉備不知道的原因,就是在魏延的北伐計劃中,漢中就如同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可以,那就任命楊任為漢中太守,閻圃為漢中郡尉,不過都尉的人員尚未確定,新成立的上庸郡也繼續由官員去管理,不知文長有何建議,還請速速道來。”
想明白關節後,劉備也對魏延的安排無異議,這次南遷已經把漢中的精華帶走,留下的土地真的不重要,畢竟沒了當初那條河,就算韓信轉世也出不了漢中。
“黃老將軍雖年事已高,但依舊能在石泉大破曹軍,生擒曹軍大將夏侯淵,在漢中、關中一帶可謂是聲威赫赫,不失為一員上將。
漢中作為出蜀通道,關乎著益州安全,乃為兵家必爭之地,我等必須遣一上將受之。
如今黃老將軍在南鄭、陽平關駐守,我想督使漢中的重任除了黃老將軍外,幾乎無人可頂替,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魏延的意思很明確,漢中不設都督一職,所有兵權由黃忠以徵西將軍之權掌握,如此一來,就算治民、刑罰之權被漢中之臣掌握,但他們就像沒了牙的老虎,將任由魏延搓圓揉扁,根本沒能力反抗。
“至於上庸郡,因其特殊的戰略位置,再加上土地十分貧瘠,一年的糧食產出勉強夠百姓果腹,根本無法供給大軍,上庸駐軍的補給都要從荊州起運,走秭歸、房陵一線才能抵達漢中。
若同漢中郡一樣分設太守、郡尉、都督等官職,地貧民少的上庸郡官員就太過冗餘,恐怕對當地的百姓、荊州州牧府而言也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所以臣認為不妥。
不如這樣,我等可拜吳懿為平東將軍,並在上庸郡設立平東將軍府,總覽上庸的軍政大事,而後再派一智謀之士為副,協助吳懿治理上庸郡,如此,方可使上庸郡為我等所用。”
還記得當初魏延給吳懿的錦囊妙計麼,裡面記載的內容和漢中之戰毫無關係,魏延只是讓吳懿以私通曹操的罪名,將安康、上庸二地的豪強殺了乾淨。
面對不講武德的兩萬大軍,儘管當地豪強奮力反抗,終究是以卵擊石被吳懿全部捕殺。
這些人也不是沒想過逃跑,不過吳懿將漢水水運斷絕,又掐斷幾條通往南鄭的小徑,讓這些人絕望不已,只能原地等死,怎一個慘字了得。
原本上庸一帶有五萬多人,但經過吳懿一旦殺戮、遷移後,剩下的百姓只有三萬人左右,為三萬多人設立太守、郡尉等官員,別說魏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