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他很早就在考慮該由誰來主政漢中。
劉備的話,讓一旁的張飛咧嘴一笑,大哥有事就直說嘛,何必假借文長之口。
漢中作為戰略要地,必須由親信大將來駐守,本來文長、孝直就挺合適的,但他們要返回成都處理政務,軍師又在下辯駐守,看來督使漢中的重任,非他莫屬啊。
張飛如是想到
見張飛一臉笑意,魏延只能說聲抱歉了,他沒打算讓張飛駐守漢中,劉備估計也是如此,不然還會問他麼。
“主公,漢中地域寬闊,從南鄭到上庸有千里之遙,若繼續沿用以前的地域劃分,在管理上極易出現疏漏,致使地方勢力做大,肆意戮害當地百姓。
所以,為了便於管理,臣認為理應將漢中一分為二。”
魏延的話讓劉備驚奇不已,要知道早在取得益州後,他就認為劍閣、梓潼一帶地勢險要,應將其劃分為獨立的郡來管理,以做成都外圍的第一道防線,不過魏延強烈反對,而後就不了了之,今天魏延怎麼突然轉性了。
魏延當初反對是有原因的,因為劉備想成立的梓潼郡,地域只有三個縣大小,民不足萬戶,如這小的地方卻要供養太守等官吏,恐怕不合常理吧。
就拿前世的例子來講,失去荊州的蜀漢本就是三家最弱的,可到蜀漢後期竟然有二十多個郡,以及四個都督區,相較於現在的十二郡整整多了一倍。
雖然將地域細分,可以有效的加強中樞對地方的掌控,但每成立一個郡,不得要官吏來管轄麼。
本來蜀漢就國小民弱,不但要供養北伐大軍,還要供養內部的官吏集團,內外交困之下,要不是有諸葛亮撐著蜀漢早就崩潰了。
因此,魏延在治蜀時吸取前世蜀漢的教訓,只是將屬國、邊地都尉部改為郡,並未增設郡縣,甚至連地域遼闊的巴郡都未動分毫,如今魏延破天荒的要新增郡縣,這怎麼不讓劉備意外。
見劉備一臉的驚詫,魏延知道劉備在想什麼,但漢中和益州不一樣,不管是從軍事,還是從民政上考慮,漢中都應該分為漢中、上庸二郡,隨即向劉備解釋道:
“主公,漢中南鄭、西鄉、石泉一帶地形開闊平坦,阡陌縱橫,訊息傳遞暢通無阻,從南鄭傳至石泉的政令旦夕可達。
但安康、上庸、房陵一帶的地形就不同了,山巒聳立不說,通往南鄭的道路少而崎嶇,只有一兩條小道可供人畜穿行,若上庸發生變故,只需將水運斷絕,南鄭就算有萬般之能對上庸也無計可施,只能從秭歸出兵。
在本次戰役中,吳懿按照孝直的計劃從漢水劫掠南陽,使曹仁首尾難以相顧,為襄樊前線創造出多次戰機,雖然鄧賢領軍西進參與了圍殲夏侯淵的戰役,但這也是曹軍攻入漢中所導致的,和上庸並無關聯。
因此,上庸對漢中局勢的影響幾乎為零,已經同漢中中部地區形成割裂,但此地對荊州的局勢則恰恰相反。
所以,臣認為可以將安康、上庸、房陵三地從漢中獨立出來,同時以三地為基礎增設上庸郡,並將其劃分給荊州,受荊州方面管轄。”
上庸是必須分出去的,畢竟未來襄樊之戰上庸有大用,若一個屬於益州管轄,一個屬於荊州管轄配合難免會出差錯。
再說了,吳懿原本就屬於荊州軍序列,後勤保障也由荊州軍在供應,本著有奶便是孃的原則,將上庸劃給荊州完全沒毛病。
“文長所言極是,那就將漢中一分為二,漢中郡仍由益州州牧府管轄,從漢中分割出去的上庸郡將由荊州州牧府管轄。”
劉備思索片刻便同意了,如今漢中已固若金湯,上庸對漢中的戰略意義急劇削弱,相反本次劫掠南陽就有不錯的表現,在戰時將之歸為荊州統轄也自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