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信誓旦旦的保證,讓諸葛亮心中的疑慮頓消大半,畢竟這事的真假,只需幾個月便能知曉,根本做不了假。

看著半跪在地的魏延,諸葛亮趕緊上前,將其扶起說道:

“文長莫要怪亮,此事太過驚世駭俗,也對主公復興漢室的大業太過重要,不得不讓亮慎重以待。

來來來,與我同坐,將農耕之事細細道來”

“固所願也,不敢請爾”

魏延順勢起身,在諸葛亮的拉扯下,坐在他的身旁,開始為他解釋不明之處。

“文長,不知生產隊為何物?”

諸葛亮果然不是凡人,既不問曲轅犁,也不問耕種方法,也不問產量為何如此之高,反而問起只提起過過一次的生產隊。

“軍師,可還記得一年前,聚集在臨湘城的百姓?”

“當然記得,此事乃亮與主公之過也,如若不是我等催促,韓太守也不至於將府庫糧草盡數運走,險些讓流民們葬身荒野。

所幸有文長在,才能讓流民得以存活,主公在得知此事後,常常提起文長的義舉,早就將你引為知己了。

所以,亮在給主公去信時,主公聽聞文長要來臨蒸,立即將督造公安事務交給關將軍,此時正領著親隨南下,算算日子,明天就能抵達”

對於魏延仗義疏財,甚至不惜將府邸出售,也要去購買糧秣來安置流民的舉動,不止是他和劉備,其他蜀漢的核心大臣們,都對魏延讚賞有加。

“在下豈敢居功自傲,身為長沙官吏,安置百姓乃本職,當不得軍師稱讚”

魏延理所當然的說道,他始終認為居其位,安其職,本該你做的事你做了,在得到外人稱讚時不自謙反而引以為榮,這樣的行為又豈能稱為君子?。

言歸正傳

對於生產隊,魏延瞭解的也不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辦法,魏延只能總結這段時間的經歷,來應付諸葛亮。

“本次逃難而來的流民,多婦孺而少青壯,如果只顧安頓,而不為其解決生計,無異於置人於死地。

所以,在下就想起吃飯時,無意中折斷的筷子,一根筷子輕鬆被折斷,但一把筷子,可耗費了在下不小的力氣,才將其全部折斷。

既然一戶難以獨活,那十戶合在一起呢,如果不行那百戶呢,還不行甚至可以千戶,當所有人團結在一起時,什麼困難都不是困難。

如此一來,失去青壯依靠的老弱婦孺們,在集體的幫襯下,就能得以存活。

再加之輕型曲轅犁的使用,不但青壯可以使用,連老弱婦孺都能輕鬆駕馭,人均耕種十畝地不在話下。

……

經過在下多次實驗,以革新鎮為模板,生產隊應以百戶成隊,少則難以相互維持,共克時艱;多則會產生糾紛,甚至於大打出手。

同時,不再設立鄉老,每個生產隊只需設立一隊長,負責日常任務的分發,同時處理百姓之間的糾紛。

十隊設大隊,設鎮長一位,在民事上,負責處理不同生產隊之間的糾紛,以及轄區內的惡性案件。

在兵事上,可在農閒時,組織青壯進行簡略的軍事訓練,在面對流竄入境的山賊匪寇時,也不至於沒有反抗的能力。

……

生產隊長的人選,理應不從本地人中選取,防止裙帶關係,破壞生產隊的基石——公平。

所以,在下直接遴選軍中勇猛之士,因作戰時落下殘疾者,添為隊長一職。

一來可安軍心,讓軍士作戰再無後顧之憂;

二來也可杜絕親疏遠近,維持公平;

三來也能防止匪盜,可謂一舉多得”

魏延噼裡啪啦說了一堆,從建立的原因,到建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