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向諸葛亮告了聲罪,然後找到營門小校,讓他帶幾個軍士和他一起去搬東西。

對於魏延的要求,小校欣然應允,隨後點上二三甲士,隨魏延去親衛駐紮的營地搬運竹簡。

約摸一刻鐘,五人一人摟著一大捆竹簡,返回中軍大帳,重重的摞在諸葛亮面前。

魏延返回案前,略微有一點氣喘,摟著二三十斤的竹簡,來回跑個幾里路,體力再強的人他也扛不住啊!

還有,別看一百多斤的竹簡就以為內容很多,其實不然,因為魏延特別強調斷句的緣故,所以一卷竹簡最多能寫下兩百字。

而本次來面見諸葛亮,除了述職外,另外還帶有曲轅犁相關的實驗資料、對革新鎮的介紹、明年的耕種計劃、畝產量的預估。

甚至在文章末尾,他還提到了益州的超級鐵礦,桂陽以南的交州有一年兩熟的水稻,交州以南的朱崖郡,以及交趾等地,還有一年三熟的水稻。

所以,全篇下來共計一萬一千餘字,消耗竹簡六十餘捆,再加上南方溼潤的氣候,竹簡又長時間暴露在室外,所以變得沉重無比。

這也是魏延從臨湘出發,不管道路再崎嶇,環境再惡劣,也沒放棄馬匹的另一個原因,他可不想再在竹簡上謄寫第二遍了。

為此,魏延早就在思考,如何改良蔡侯紙。

大漢的造紙也不算發達,但該有的造紙技術還是有的,只是受限於成本高昂,不便於儲存,所以一直沒大規模應用。

正因如此,明明蔡侯紙已經出現百餘年,但造紙業卻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魏延其實也沒造過紙,但可別忘了後世的資訊時代,在抖音、b站等一些平臺上,無數的生活類大v都曾親手造紙,耳濡目染下,魏延也知曉一二。

反正魏延已經決定,待春耕結束以後,如果有機會,他會在革新鎮十里外的小河旁,新建一座造紙作坊,嘗試使用現代工序,將成本低廉的竹紙造出來。

反正也就那些工序,他還不信搞不出來。

當魏延神遊天外時,諸葛亮對一地的竹簡也來了興趣,拿起標註為壹的竹簡,在案几上攤開,仔細閱讀了起來。

一翻開竹簡,諸葛亮眉頭就皺了起來,俗話說字如其人,魏延這手毛筆字,真有獨到之處啊!!

但所幸魏延斷句分明,就算有一些辨認不出來的文字,結合上下文,也能理解其意思。

……

當諸葛亮遨遊於文字中,魏延神遊天外時,對帳內的第三人陳到而言,就變得無比的煎熬。

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向諸葛亮拜別,可又怕打擾到他,真是難受無比。

還好,諸葛亮在閱讀完第一卷時,感到略微寒冷,欲向火爐中添柴火時,看到坐立難安的陳到,隨即笑著說道:

“叔至,今日天氣寒冷,下去帶將士們活動活動,熱熱身子,以免凍出毛病”

“末將領命”

陳到沉聲回到,然後轉身一溜煙的跑沒了影,速度之快,讓魏延咋舌不已。

隨著陳到的離去,偌大的軍帳內,就剩下諸葛亮與魏延二人,一人翻看竹簡,一人專心琢磨造紙一事,好一副安靜祥和的場面。

可從第三捲開始,也就是有關於革新鎮、曲轅犁的內容,讓諸葛亮的心裡,遠遠沒有表面上那樣平靜。

當看到文章末尾,魏延預計的畝產時,諸葛亮倒吸一口涼氣,為全球變暖做出重大貢獻。

“文長,文長!”

諸葛亮不由的呼喚魏延,第一聲魏延惘若未聞,仍舊雙目無神的注視著前方,直到諸葛亮將聲音提高,才將魏延喚醒。

“軍師,喚在下何事”

“文長,到近前來,亮有些許疑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