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解惑”
“敢不從命”
魏延起身應道,快步走到諸葛亮身邊,用眼角餘光一瞥,心中頓時瞭然。
“文長,按你文中之意所述,只要使用輕型曲轅犁,就算不使用耕牛,老弱婦孺配合青壯,也能耕種田地,是否屬實?”
“屬實”
“使用所謂的科學耕種法,加上農家肥,畝產能達到五到十石,是否屬實?”
“屬實!”
“文長,你可知國法無情,如果弄虛作假,一旦被查實,你性命難保!!”
話說道最後,諸葛亮語氣變得十分嚴厲,和剛才判若兩人。
“在下願以人頭擔保,文中所說但凡有半點虛假,軍師可取我項上人頭,以平民怨”
面對諸葛亮的質疑,魏延當然不怵,這還是他的保守估計,畝產5—10石看似很多,但也不是不能實現。
去年,魏延初至大漢不久,他就趁著閒暇之餘,多次深入各地的田間地頭,觀察農人們是如何種植水稻的。
離河道較遠的地方,農人在粗耕過的土地裡,直接撒上種子,任由水稻自行生長,而水稻所需要的水份,只能靠降雨來維持,從不引水灌溉。
耕種方式粗獷無比,水稻密密麻麻簇擁著,密集的植株獲取不到足夠的陽光,導致根系短而疏,稍有大風便成片倒伏。
所以產量才底下,連北方中田畝產三石都達不到,根本性無法養活一家人,這也是南方開發緩慢的原因之一。
在離河道較近,或者雨水更加充沛的地方,雖然農人們的耕作方式一樣,但在水稻的抽穗期時,會引水灌溉,所以,一些水田畝產就能達到五石左右。
甚至有一些特殊的田地,畝產量能達到十石左右,反正這些農人們只聞其名,不見其實。
當然,這些高產的水田,往往握在以世家為首的地主手中,普通百姓根本享受不到。
所以,在大漢南方民間,百姓耕種的土地,仍以畝產不足三石的下田為主,南方民生疲弊,世家大族難辭其咎。
對於魏延而言,增加畝產的方式很多,而精耕細作,無疑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高效的,如果再加上合理利用農家肥,畝產翻倍,不要太簡單。
所以,這也是魏延敢在正式場合,直接承諾畝產的底氣所在。
這是科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