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打著傀儡大汗脫脫不花的名義,開始一步步的征服吞併北方其他勢力,積攢自己的力量。

一旦整個漠北、遼東、朝鮮半島完成兼併統一,就會在大明的北方出現個龐然大物,也就到了蒙古跟大明再次決戰的時刻。

只是很可惜,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決戰大明失敗了,從此再無力踏足漠北、西域等地,一直到清朝才恢復了漢唐故土的疆域。

明明自己都“明牌”告訴了大明君臣,瓦刺部也先的計劃跟野心,卻沒被當回事。

現在收到朝鮮的“偽敕”再來震怒,沒覺得有些晚了嗎?“回稟元輔,下官冒昧問一句,兀良哈三衛現在情況如何?”

事已至此,再談及什麼僭越面子問題毫無意義。

沈憶宸在東閣只能審閱一些地方雞毛蒜皮的小事,真正事關蒙古戰略級別的奏章,是不可能經過他手的。

所以沈憶宸現在迫切想要知道,瓦刺部也先已經走到了哪一步,兀良哈三部有沒有被吞併。

“宣府總兵上個月發來軍情奏報,兀良哈三衛中的朵顏衛,遭受到瓦刺部的騷擾,後續情況暫且不知.”

明朝前中期兀良哈三衛中,泰寧衛實力最強,福餘衛第二,朵顏衛排在最末。

後來朵顏衛勢力快速壯大,於是乎在明朝中後期,就直接把兀良哈三衛給稱之為朵顏三衛了。

瓦刺部騷擾朵顏衛,意圖很明顯就是挑選弱雞下手,然後逐步把兀良哈三衛都給吞併。

僭越稱朕讓朝鮮依附什麼都是虛的,吞併朵顏衛才是實打實的統一蒙古增強。

所以沈憶宸直接說道:“元輔,想要打擊瓦刺部不臣之心,目前就得抓緊時間讓宣府、大同兩地衛所出兵,配合兀良哈三衛對抗瓦刺部.”

“否則一旦讓瓦刺部統一蒙古,那對朝鮮釋出的就不是敕書了,而是兵鋒所指!”

聽見沈憶宸突然提及出兵,楊溥的神情有些凝重。

以他的政治經驗,不可能察覺不出也先的意圖跟野心,抑強扶弱也是羈糜蠻夷諸部的基本國策。

但問題是,就憑沈憶宸一句話出兵嗎?軍國大事豈能當兒戲看待,沒有任何軍情分析跟準備前提下,如何能確定也先一定會進攻兀良哈三衛?就算是真打起來了,兀良哈三衛也沒那麼弱,剛好可以跟也先部兩敗俱傷,讓大明漁翁得利。

當然最重要一點,就是大明剛剛結束南北兩場大規模用兵,國庫需要積累,民眾需要休養生息,拿什麼去組織大軍征討瓦刺部?要知道蒙古韃虜之所以難以剿滅,就在於他們打不過就跑,茫茫漠北草原想要大獲全勝太難了。

萬一大明這邊出兵,瓦刺部避其鋒芒直接跑路了,損耗的軍費、物資誰來承擔?所以沈憶宸這種言論,在楊溥眼中就是空談誤國,毫不知國事艱難跟民間疾苦。

“沈修撰,是否出兵與你無關,讓瓦刺使臣明白吾大明天威,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

楊溥不想跟沈憶宸越扯越遠,眼下要解決的問題是讓瓦刺使臣低頭臣服,避免他們在御宴上大放厥詞,做出忤逆之舉。

對於四夷使臣來朝,大明帝國一直都視作極有面子的事情。

特別朱祁鎮現在性格往好大喜功方向發展,一旦被當眾打臉,倒黴的就不僅僅是沈憶宸,內閣六部都有可能遭殃。

畢竟天子顏面盡失,何以為天下共主?聽著楊溥逐漸嚴厲的語氣,沈憶宸明白自己又犯了逾矩的老毛病。

“下官失禮,還請元輔見諒.”

認錯一聲後,沈憶宸繼續說道:“想要讓瓦刺使臣明白大明天威,下官有一建議,把御宴地點設定在郊外校場!”

“郊外校場?”

這個建議屬實有些出乎楊溥意料,大明還從未有過接待